- 187.50 KB
- 2023-12-07 05:40: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高分作文二十计6—文中要有“我”
1.写不好作文不是技巧不够,积累不足,而是“我”不在场。
2.以生活画面的再现唤起记忆,找回忽略的细节感,营造感性氛围,聚合情感,复苏写作的灵感。
[链接]
“感情真挚”考点解说
“感情真挚”是作者在情感表达、展示的过程中做到: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
要求——
◇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
◇喜怒哀乐,真情表露,写实事,讲实话,抒实情,明实理,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展开联想、想象要合情合理,抒发感情要恰如其分。不要为了迎合阅卷老师而矫揉造作,夸大感情,更不能胡编滥造。
【作家在线】
[作家范文]
访 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住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贾平凹)
[范文启示]
1.由淡淡地讲述访兰到“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情感发生了突变,是因为父亲的话使“我”猛然识了野兰的“不俗处”。
——“情”因事发,“感”因“物”生,发自“我”心,感于“我”胸,真切、感人。
2.其实文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抒一点儿“真情”就罢,结尾借父亲的口道:“做人也……不能……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话因“境”造,理自“情”生,语重心长,意味隽永。
【实用兵法】
真情写作 写出真情
1.有“我”
真情从“实感”中产生,而“我”是“实感”的载体。
文章不见“我”——切实被感动着的“我”,“真情”自然是空中楼阁。
英国作家康拉德说:“天下没有一个光明的地方或黑暗的角落不值得投以惊羡和同情的一瞥,哪怕是匆匆一瞥也罢。”
是的,我们不是冷漠麻木的旁观者,而是一个体验者。
[举例]
《两根黄瓜》(梗概):
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小妹为了给病中的大哥改善伙食,种了一棵黄瓜。黄瓜结果了,小妹却为守护黄瓜而被狂犬咬伤。大哥为了筹钱救妹而向医院出售了自己的鲜血……
两根黄瓜,浸透了比血还浓的亲情。
[点拨]
①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它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感谢父母辛勤工作,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理解……对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②亲情、友情、爱情、人情都是在点点滴滴的平常小事中体现出来的。正是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人小事,能让人深深领略生活的况味。
③文章首先应该事真,事真,情才真,理才真。
[链接]
古人说:“读《出师表》而不痛哭的人不是忠臣,读《陈情表》而不流泪的人不是孝子。”你读过吗?你流泪了吗?
2.有“物”
抒写“真情”,往往要借助于某一具体的事件或事物等作为“凭借物”、“承载体”。
(1)借事写情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和手段,无需追求事件的完整,往往只是片断式介绍,就把浓郁的情感融于事情的叙述中。
[举例]
朱自清的《背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用简练的笔法,写了父亲的体态、穿着、步履,最后将情感聚焦于父亲为买橘子而翻越车站月台时的浮雕式“背影”上。虽是片断性动作的外部勾画,没一句直白抒情,却展示出父亲对儿子的骨肉至情和依依惜别的内心活动,含而不露却情蕴丰厚。
[点拨]
要善于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
(2)借物写情
所借之“物”是所抒之“情”的载体。
如范文《访兰》。
(3)借景写情
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血不能流在外面,头破血流就不美了。所以“情”要隐,隐到不直说而别人也能感觉到,效果还会更好。借写景来抒情,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情的景物。
[举例]
巴金的《繁星》——
如今在海上每晚每晚我都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着天空。深蓝色的天空正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那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就像看见无数的萤虫在我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他们在眨眼,我仿佛听见他们在低声说话。这时候我真忘掉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船行海上,疾驶异乡,看到这满天繁星,作者怎能不产生思念故国、怀念往事的感情?但他并没有直接抒写这种离情,而是写自己与繁星融成一片,亲密无间,巧妙地把一个游子孤寂而渺茫的心情反映出来。
3.设境
即在情景中触发情绪,渲染情感。
观察高山流水,感知风花雪月,体验世态炎凉,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采撷真情的花朵,我们就会感到自己思维活跃起来了,感情丰富起来了,文章也感人了。
[点招]
考场“设境”法
(1)在课堂或考场上,让自己在想象的情景中触发情绪,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
生活中的一些寻常琐事,从选材“新”这个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如果我们能够对其进行情感化的处理,在叙事伊始,就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气氛,则可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举例]
考文《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一开始就渲染一种隐隐的悲切气氛:
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的黄昏。
秋风吹过,略有一些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扬。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的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的。
作文的中段,当我失去朋友“悻悻而归”时:
我无言,伫立在风中,随着飘零的树叶一同无奈。这原本伤感的季节,让我渲染得更加伤感,无奈,无奈……
以萧瑟悲切的秋日气氛做背景,不断地倾诉着自己对朋友的“愧疚”以及意欲忏悔而又无法忏悔的“无奈”,情融于景,情融于事,流利自然中却不断折射着几许凝重,缕缕愁绪。
最后,作者走进了神圣的考场,仍然要“写下这个无法让我忘记的过错”,仍然要一呼三叹的鞭挞自己:
当我一次次的忆及往事,我无法把你的身影抹去;当我夜半醒来,我无法不为自己的无知而自责;当我远远的看见你,我根本没有勇气上前和你打个招呼,也许你不能谅解我,就连我自己也一样无法谅解我自己。
如此反复的心灵叩问,仿佛为前面铺就的愧疚气氛泼洒着情感的浓墨,一个充满负疚感的孩子的忏悔镜头,更加栩栩如生的浮现在眼前,歉恭、诚恳、真诚。
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回到从前,让一切重来。
这发自肺腑的深情呼唤,圣洁无邪,浓烈的情感气氛,令人黯然伤神,有谁能不为这位考生的纯真善良而喟然叹息。
(2)临场写作时,假想一个读者就在你的面前。
[举例]
以“沟通”为话题作文——
◇写与家长的沟通,可想象父母就在身边;
◇写“沟通”之艰难和必要,就好像误解过你的人正在听你倾诉;
◇写国际间通过沟通走向合作,就设想自己参与了国与国的谈判。
◇即使所写文章没有明确的阅读对象,你也可以想象此文是写给你的语文老师的。
(3)向老师或阅卷者吐露真情。
把老师或阅卷老师看成忠实的朋友,交流不设心理防线,大胆坦诚地向对方讲述、议论、倾诉。那么,文章自然会情真意切。
[警示]
“向老师或阅卷者吐露真情”,切记:
①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用“心”去写,把“读者”牵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与自己同喜同悲,同乐同愁。
②注意语气和分寸。
[举例]
某年中考,一考生在作文后写了一首打油诗:
老师出题题太偏,考生抓耳咬笔杆,倘若见到老师面,拳打脚踢手不软。
用粗野的语言表达出一种野蛮的情感。结果阅卷老师看后便勃然大怒,挥笔在该生试卷上写道:
老师出题题不偏,怨你小子心不专,不等你见老师面,判个零分先滚蛋。
请读“佳作验招”之《给班主任的一封信》。
[提示]
“真情写作”误区
1.无限拔高
表现为:不顾材料本身的内涵,胡乱引申,乱加比附,生搬硬套,大肆发挥,无限上纲;不顾题意,一个劲表决心,谈志愿,满纸假话、大话、空话。
2.描写失真
表现为:不顾事实和科学,胡编乱造、随意拼凑一些离奇古怪的东西。
3.虚情假意。
表现为:言不由衷,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4.格调不高。
表现为:思想意识是灰色的,甚至是反社会主流思想的,“真”则“真”矣,却既不“善”也不“美”。
5.情绪偏激
表现为:不能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情绪偏激,愤世嫉俗。
6.情感幼稚
表现为:思想倾向低幼,情感世界“奶味”,与生理年龄极不协调。
[举例]
我们来看几篇不能显现正面情感的中考作文的命运吧:
话题:选择。
□一考生以《我无话可说》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800字,大致内容如下:
面对这个十分平庸乏味的作文命题,我实在是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我可以写捡钱包之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选择上交……但我懒得写它。我可以写面对落水儿童,经过心灵的较量,选择跳入水中……但我也懒得写它。说假话的文章太多了……这些假话我实在不愿去说,所以我选择了“无话可说”。
此文得29分。
□另一考生也写了一篇议论文,题目《我的选择——走开》,800字,下面是节选:
看到这个标题请大家原谅我的自私,我对于这样的选择无悔,我也不会在年老的时候受良心的煎熬。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首先请那位“登山者”接受我最真诚的批评:你并不是一位具备登山者素质的人。大家都知道在进行一些冒险活动时必须先弄清楚它的突发危险有哪些,以及怎么去应对,这是最基本的。在雪山上遇到暴风雪首先应该找一个风较小的、平坦的地方,用登山工具把雪垒成一堵矮墙,墙要与风向垂直,这样才能挡住风,然后支起帐篷躺在里面,直到风停或变小了再去求救。而你不过是一个莽汉,在暴风雪里乱撞很容易迷路,这样即使风雪停了你也不容易出去了。
然后我们来评述一下我的“自私”。“登山者”的运气很好,还能遇到一个遇险者,但已“硬邦邦”了。如果是我,我不会在这个“死”人身上浪费太多时间,虽然我也是个很善良的人,但《农夫与蛇》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虽然他很可怜,但我比他更糟糕,他完全可以毫无痛苦地去天国,而我呢?还有知觉,冷、饥饿、疲劳正吞噬着我的肉体、灵魂,我很惨很惨。“登山者”还“翻了江,倒了海”等等,脱了手套去按摩那个与死神牵手的人,最后是个很好的结局,“遇难者”活了,两人一起走出困境。很美的结局吗?嗯哼!既然按摩可以暖和身心,为什么不给自己按摩呀!效果不是更好吗?……
我并非无情无义,是个没有良心的人,但现实如此,受了吧!我不后悔……我走开!
此文得20分。
[分析]
二文都紧扣“心灵的选择”,回答了“怎样选择”“如何选择”的问题,但文中表现出的情感取向与命题者相背,与公众认同的价值观相悖。老师对符合题意而唱反调的作文,只好“选择”了痛心。
请记住:抒发“真情实感”,也不能随心所欲。
【佳作验招】
[上榜佳作]
话题:选择
例文:
心灵的选择
清晨的山谷平静得像无波的水面,但给 景物描写既为人
人的感觉却不是空灵,当太阳露出一缕光辉 物活动提供了背景,
以后给人的感觉只有幽远。 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从那袅袅的炊烟中看出,妈妈已经为两 为情感的表现渲染了
个孩子做好了早饭,并准备送他们上学,妈 气氛。画面由远而近,
妈要一直把他们送到山顶,目送他们的身影 由近而远,有广角,
渐渐消失在晨暮中。当回来时,却发现小三 有聚焦,生动形象,
已经守在门口了,一种渴望的神情从他幼小 意境深远。
心灵的窗口流露出来。妈妈以为三儿是饿了
便赶忙给他弄些饭吃,但吃饭时却也看出他 他渴望什么?又
有些心神不定。 为何心神不定?悬念
由于地里还有活,妈妈便带着三儿一块 生。
下地做活去。坐在地边,三儿出神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