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00 KB
- 2023-12-07 05:00: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高分作文二十计2—擦亮你的“作文眼”
1.阅读,要善于发现和体会作者的独到技法。比如:作者为什么在这里卖关子?为什么在这里故意留一手?
2.推而广之,每遇到一个学习材料、生活经历,就要考虑怎么把它用到以后的作文中。这样时间长了,你就拥有了一双“作文眼”。
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1.阅读与作文直接结合;
2.阅读让写作获得新视角。
【作家在线】
[作家范文]
雪
不知不觉地,一串关联雪的句子,随着飘落在我襟袖间的雪花儿,潜入了我的心底——“撒盐空中”或是“柳絮因风”么?那些比喻,名则名矣,却未免旧了些,“雪满天山路”或是“大雪满弓刀”么?那些描摹,壮则壮矣,又同眼前所见的,不怎么对景儿;“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么?虽然,这桥头,这路上,来去匆匆的人们中间,确有“早生华发”者在,可人家却未必都肯领受诗人拈出的那个“悲”字。于是,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那句“……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来了。
呵,雪,纯洁的雪……你曾经含了人间正气,乘着天际雄风,凝做喜人的豪雨,润物的甘霖;你曾经给大地增添了多少生机与活力!可一旦朔气弥天,你,就在一瞬之间,化做这纷纷扬扬的奇异的结晶体,默默地,轻轻地,飘落了下来……
是的,这雪,确是“死掉的雨”呵……
可我,沿着柏墙前行,雪花儿扑面而至,抚着我的额头、脸颊,只觉得它清而不冷,润而不僵,雪,又似乎跟个僵冷的“死”字无关了……噢,这时候,我似乎更倾心于鲁迅先生把“雪”比做“雨的精魂”的意境——不是么,如果并非精魂,又怎么化入春泥,幻为那无边的野花芳草呢?这猛然让我想到,自古以来,人们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称颂无私精神的至高的赞语,如今么,或许有些不足了——请看这雪,这死掉的雨,生前滋灌万物;死后,更同大地合一,竭力孕育着新的春色,新的丰年——这,竟是“死而不已”了。
是的,死而不已,正是雪的使命;死而不已,也是一切生者有幸领略的至高的诗意,人的精神境界的绝顶。
……
呵,献而不惜,死而不已——这可是雪所昭示的人生真谛?而你啊,圣洁的雪,不就是天地间雄风正气所凝聚成的不死的精魂么! (韩少华)
[范文启示]
我们在《前言》中见识了郭沫若“用人家的构思,套自己的生活”的技巧,现在又领教了韩少华用“一串关联雪的句子”串出了一篇美文的功夫。
精心品味,那“一串关联雪的句子”,分别透射了作者各自的视角和情感;而韩文《雪》则表现了作者对雪的升华了的情韵和意蕴。
【实用兵法】
“作文眼”阅读法
1.抽取-提炼
(1)抽取
一篇文章、一部书,都是一个驳杂、凌乱的信息群;我们只抽取最精华的一点。
[举例]
读鲁迅的《祝福》,学习“通过写眼睛刻画人物精神世界”的手法。
(2)提炼
将“抽取”的“一点”与其他相似手法建立联系,提炼出规律性的写作技法和高层次的写作视角。
[举例]
将《祝福》的“通过眼睛画人物”与鲁迅的其他相似手法建立联系:
◇《孔乙己》中通过“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画其迂腐穷酸;
◇《药》中通过夏瑜的“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表现其革命理想;
◇《阿Q正传》通过画圆圈刻画人物的精神胜利法;
……
提炼规律——
①通过典型化的细节表现个性化的人物。
无论是刻画祥林嫂的眼睛还是孔乙己的站相,无论是描写夏瑜的口头禅还是阿Q的画圆圈,都是艺术创作中一种典型化的手法。
②通过具象化的形象表现抽象化的主旨。
无论是祥林嫂的眼睛,还是孔乙己的站相、夏瑜的口头禅、阿Q的画圆圈,都是人物精神世界的理论概括,是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的手段。
[趁热打铁]
请你以“鲁迅笔下的景物之美”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
2.拓展-想象
拓展,即对作品“高度浓缩”、“相对空白”或“未确定”的地方进行领会、开掘和补充。
拓展,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
[举例]
鲁迅《秋夜》中句——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拓展点
哇
夜游
恶鸟
想象角度
声态
时空
效果
夜色
动态
感觉
恶
感觉
[趁热打铁]
对“长河落日圆”展开拓展想象。
①长:
②河:
③落:
④日:
⑤圆:
3.串联-升华
(1)串联
[举例]
读了鲁迅的《祝福》,由祥林嫂串联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如《包身工》中的芦柴棒、《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
(2)升华
串联的目的:
①通过分析,形成见解,达到认识的升华。
②通过比较,获得写作新视角。
[举例]
◇由祥林嫂串联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之后,以《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扫描》为课题进行比较研究,解剖人物形象,分析表现手法,探索规律,形成见解。
◇由唐诗《枫桥夜泊》串联歌曲《涛声依旧》,寻求“缘古意创新意、缘诗情通歌情”的手法。
[提示]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读书有得,就该随手记下来:
1.或感想,或精彩段落;
2.或写入小本本,或载入卡片;
3.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
【佳作验招】
[上榜佳作]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例文:
堪思量 点评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里, 从“中国传统文
有关“三”的哲理典故比比皆是,如“三 化”中“抽取”“有
省吾身”、“三缄其口”、“三思而行” 关‘三’的哲理典故”,
等,不胜枚举。这些短语中的“三”,大 提炼出“在传统文化
都不是确指,而是包含有“多数”“反复” 中,‘三’ 凝聚着中
等含义。可以这样说,在传统文化中, 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
“三”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 华”的写作角度,以
三省吾身 切合作文题目的要求。
荀子曰:“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看来,君子与凡人的差别不在 文章扣住“三”
于是否行无过,而在于是否能反思行为,反 字,选取了“三省吾
省自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一般的 身”、“三思而行” 、
人呢!有了过失,没有什么害怕的。关键在 “举一反三”三个成
于过失者要有时刻警醒自己的意识和行动, 语“串联”组合,挖
要在多次的反省中寻找失败的原因,总结失 掘“升华”其蕴含的
败的教训,“不贰过”,这才是获取成功人 人生哲理。论述过程
士的关键。 用例准确,分析充分。
然而,反思自己是严格解剖自己的艰难
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一次次痛
苦的考验。“三省吾身”是循环往复的检讨,
经历着恒久的折磨。反思愈频繁彻底,也就
愈能达到至善至美的人生境地。
三思而行 将三个成语各自
这个词出自《论语》。鲁国的大夫季文 不同的含义,归结到
子,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复地考虑。孔子 “思维方法,哲学思
知道了,说:“想两次就可以了。” 想,人生智慧”上来
像鲁国大夫季文子这样的人,有智慧, 理解,这是“读”的
有才华,遇事再思就可以了,孔子认为用不 “升华”。
着“三思”。后来,“三思而后行”,成为
人生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一般
地讲,我们遇到问题,应该动脑想一想。一
思,确立做事的目的、方式、方法及原则;
再思,从相反的方面去推敲做事的方式、方
法和结果;三思,通盘考虑,全面衡量,筛
选出最优方案,确保万无一失。只要是把问
题考虑得周到了,想得仔细了,做到稳妥了,
那么,也就达到了思考的真正目的。
应该看到,人们的过失大部分是由于莽
撞不计后果造成的。特别是我们年轻人血气
方刚,更易丧失理智,感情用事。所以,长
辈教导的“凡事多动脑子,三思而行”,就
显得十分重要了。
至此,不禁让我想起了《篱笆女人
狗》中的主题歌的歌词,因为它对生活中的
人们的劝诫很耐人寻味:
“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生
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
举一反三 开头引用老子的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告诫人们从一件 话引出话题,主体部
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其实就是一种由 分以三个成语作小标
此及彼,以已知推理未知的方法。这个词语 题,结尾部分以精练
正好体现了在事物的纷繁复杂之中探寻一般 的语句归结全文,这
规律的特征,所包含的“一”,即一条适用 种“总-分-总”式的
于解决一类问题的思想、经验和规律,体现 结构,章法严密,结
无限的生活现象中蕴含有限的规律、有形具 构严谨。
体的物象里面潜藏着无形抽象的生活哲理和
智慧。因此推求规律先要尽可能穷尽其“三”,
抽象其本质特征,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再
去指导实施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字是一台显微镜,让我们窥视出
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哲学思想,一种人生智 结尾不仅情趣深
慧,其中的学问大着呢! 长,更把分析辐射到
“三”字涵义,堪思量哟! 了文外,引人思考。
(湖北一考生)
[满分作文]
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重庆一考生)
[点评]
“串联”文学史上三位名人,由“独上高楼”到“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升华”为“守护了历史的期许”的新视角,充满诗意的哲理。
“拓展”原作,加以“想象”,一唱三叹,主题集中,文采飞扬。
[美文清赏]
让灵魂“示众”的勇气
几天前,我的一本散文集出版。利用双休日,我在学校图书馆门口搞了个签名售书活动,购书的人非常可观。我们开的是“夫妻店”,我负责签名,我老婆负责收钱、给书。
第二天,我正在图书馆一楼阅览室看报纸,突然有一男生走向我,递给我一张钞票说:“老师,我昨天买的书没给钱。”
我当即向男生表示了感谢。我不知道这位男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拿走书的,但我非常佩服他在光天化日之下让自己灵魂“示众”的勇气。
想起报上刊登的一件事:2002年某天,一位70岁的英国老人詹姆斯在其夫人陪同下来到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