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00 KB
- 2023-12-07 05:20: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高分作文二十计10:“故事”就是“出事儿了”
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就写记叙文,写到高中了,还是解决不了记叙文的“疑难杂症”:
1.行文拖沓,故事感不强;
2.“流水帐”结构,缺乏思想性;
3.平淡无味,缺乏鲜明、生动的意象。
【作家在线】
[作家范文]
变铅字的时候
八年前,我在大学,发疯似地写着各类形式的文艺作品,夜夜像鸡下蛋一样,焦躁不安地在床上构思。但是稿件源源不断地寄到编辑部,却源源不断地从编辑部退回来了。我恨我无能,更羞于同学们的嘲笑,我不得不给编辑部写信说:稿件不用,就不要退稿了。但我还是要写,我还在写,为了刺激自己,每写成一篇,就去校外的饭馆吃一顿有肉菜的米饭,虽然那时很穷,身上从未有过上一元钱的。
我终有一篇文章变铅字了呢!那时候,已是我学创作一年之后的1973年的6月。
那天,我正在学校挖防空洞,刚刚从地道里出来,一位老师说:“你给《群众艺术》写过稿吗?”“没有。”我看着身边的同学,脸红了。“你哄老师了!《一双袜子》是你写的吗?”“这,这……”我是有这么一篇故事稿寄给《群众艺术》杂志的。“贾平凹!编辑部来了人,在系办公室,要见见你哩!”“真的?”我看着老师,看出了他脸上的真情,就“噢”地一声,飞跑而去了。我跑得很快,口里大叫着的,我不知道我是怎样跑过了操场,跑过了马路,跑上了60个楼梯台阶之上的系办公室:我完全像一头麝鹿,为我的香气而发狂了!我站在系办公室门口,我却慌惑了,我不敢去敲门,不知道那是一位什么人,要说些什么,我拍打着浑身的土,拢着头发,害羞得站在走廊里,把发烫的脸贴着墙壁……但门拉开了,走出一个文文雅雅的人来。“你是?”“我姓贾。”“平凹吗?”“嘿嘿。”此后,我被牵了进去,我一切都迷糊了,谈了些什么,全然不晓得的了,只记得那时很热,汗擦不及,手脚没处去放。
夜里,我失眠了,想,我还行呢,行呢!我恨不得让所有的同学都知道这事,但我又决定,不告诉任何人。我开始构思我的另一篇故事了!从此,我十分注意起《群众艺术》了,整天翻着报纸,查看它的下一月的目录发了没有?但是,第7期目录发了,却没有我的《一双袜子》!我去编辑部查问,回答是:推迟发在8月号了。“哦!”我松了口气,颤巍巍地递上了第二篇故事稿。
过了十天,我又去编辑部了,编辑同志向我祝贺,说第二篇故事稿写得不错,已决定在9月号发表。我激动得几乎要流眼泪了,一出编辑部大门,就直奔街道饭店去了,我掏光了身上仅有的5角5分钱,买了一盘炒肉片吃了。
8月号刊物出版了,我是去编辑部拿的样本,边走边看,一遍又一遍,末了,还对着太阳耀着看了一会。那天太阳很好,街上行人很多,都是笑笑的,我只是想跑,想唱,甚至想象毛驴一样就地打个滚儿。
9月号,我的第二篇故事又出版了,我就觉得我真能写了呢。我相信了我自己,越发发疯似的写下来了。
我写到了今日,已出版了和即将出版的有5本书册,但我常常想起我的《一双袜子》,虽然它只是一个故事,已经不被人理会了,但我怀念它,怀念那时的一片真情。 (贾平凹)
[范文启示]
文章内容:回忆“我”的文学起步。
重点内容:《一双袜子》发表前后“我”的心理活动与表现。
写作特点:叙事完整,娓娓动听;文笔细腻,充满情趣;情感真挚,主旨鲜明。
——原来大作家也这么规规矩矩地写记叙文。
启示:
话题作文的突出特征是大话题、小文章;大话题、小文章就必须写出实用(高分数)、标准(合规范)的精品。
记叙文(包括小小说、通讯、报告文学、日记、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等)是最基本的文体,要写出“实用、标准的精品”记叙文,最关键的是认清这一文体的特征,弄懂它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
【实用兵法】
写“标准的记叙文”,把握三个词:故事、思想、描写
1.“故事”就是“出事了”。
◇“出事了”,出什么事了?谁家出事了?在哪儿出事了?因为什么出事了?什么时候出事了?……记叙要素全了。
◇“出事了”,是因为有矛盾冲突,利益的、情感的、性格的……越错综复杂越有看头。
◇“出事了”,就得解决,解决就有个过程——精彩的情节渲染点儿,扣人心弦的“疙瘩”吊着胃口慢慢解。
所以,下面几个问题你得考虑清楚了:
(1)选材料
[举例]
两个父亲同时给在县城读高中的女儿送学费。一个是直接乘车50里送钱给女儿;一个是挑了一担谷子,带黑走了50里山路,天亮到了集市,然后卖掉谷子给女儿送钱。
这两个父亲送钱的材料,写成记叙文给读者留下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选材料要有独到的眼力,要善于从材料中发现与话题有关的内容。
[举例]
这里有一则材料、一个作文题:
材料:有位老太太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伞店老板,小女儿当上了洗衣作坊的女主管。于是老太太整天忧心忡忡。逢雨天,她担心洗衣作坊的衣服晒不干;逢上晴天,她生怕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天天为女儿担忧,日子过得很忧郁。后来一位聪明人告诉她:“老太太,您真是好福气!下雨天,你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大晴天,你小女儿家顾客盈门;哪一天你都有好消息!”天还是老样子,只是脑筋变了一变,生活的色彩竟然焕然一新。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请问:上面这则材料能服务于“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吗?
[分析]
材料讲的是: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看起来,似乎与“感情的亲疏”搭不上边;但我们如果截取材料的前半部分来分析——
老太太由于对儿女的牵挂,使她对天气有着独特的感受,而一般人没有那一份牵挂,则有着另外的认识。如此一来,这材料就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了。
——把它展开,写成一篇有人物、有事件、有具体情节、有生动描写的记叙文,不是和中考话题天衣无缝了吗?
(2)定基调
基调是一种情绪,就是你对“这个人”“这件事”的情感态度、印象概括。
建议:
◇反复推敲,把这种“情绪”渗透到整个故事中;
◇开头第一句话亮出这种“情绪”。
[举例]
□鲁迅的《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话: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仅此一语,愤懑烦躁的心绪全出,不安于现状批判现状改造现状的锋芒自此语往下贯通全篇。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第一句是: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欢快的情绪,欢快的语言,欢快的调子。
□余秋雨在《五城记》中是这样为“开封”开头的:
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
——开篇就让人感觉到了一种沧桑历史的厚重味。
(3)理线索
关于线索,不想多说,只提醒一句:线索,不仅是用来穿故事情节的,还要用来穿记叙要素。
说白了——线索是用来穿出文章结构的。
2.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
“讲故事”不是为了好玩,是为了表达一种情绪、一个思想。
干脆这么说吧——“说事”是为了“说理”;而且,它比起单纯的说理,更有生动、形象的魅力。
[启示]
“思想”(表现为文章的主旨)是故事的灵魂,它主宰着故事的详略剪裁和行文倾向。
具体怎么做?
(1)对关键部分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
选取“关键部分”的标准是:
◇写人——最能突出人物的“性格”;
◇写事——最能体现“事件蕴含的道理”。
(2)用生动的形象表情达意。
用恰当的描写手段,描绘人、事、物、景的特色,使之栩栩如生,表达出生活的情韵和理趣。
(3)聚焦式议论抒情。
[举例]
鲁迅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提示]
记叙文中表达“思想”的议论,要:
①恰到好处,抓住时机。
一般用在文中高潮或最有意义的地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要言不烦,画龙点睛。
以记叙为基础,从记叙中提炼,与记叙融为一体。
请读“佳作验招”满分作文《作家们的故事》。
3.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
请记住六个字:少叙述,多描写。
避免线条式的过程交待,切忌贴标签式的议论鉴定;记叙文需要具体的、可感的“画面”。
[举例]
□一提《包身工》,包身工们起床的“画面”一下就清晰地闪现在我们眼前: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一提阿累的《一面》,不事雕琢却感动人心的鲁迅形象便在我们眼前“站”起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有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佳作验招】
[上榜佳作]
习 惯 点评
我外婆几个月前刚去世,该快是“亲戚
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时候了。然而每当
我坐在书房里,想起身旁杏黄色的小木箱里 开头奠定全文情
的整整齐齐的从小到大的十二双布鞋时,心 感基调。
里仍不免一阵苦楚,眼前也禁不住浮现外婆
带着老花镜坐在灯下一针一针地纳鞋底习惯 倒叙。过渡自然。
的剪影。
我外婆曾经逢人便夸:“我外孙真乖, 用典型的语言描
他最喜爱穿我亲手做的鞋子,每次都穿。” 写让人物亮相,突出
而我则是常在心中窃笑:“谁稀罕那玩意儿, 奶奶对“我”的爱。
土不拉几的,一只倒有一斤重。”然而我却
总是循着外婆的目光满意地点头。于是外婆 描写很有生活性、
越发高兴,原来两年一双便成一年两双。她 画面感。
住在乡下,人老乘车不便,每次都从邮局寄
来,而且每次都托人在包袱里捎几句话: 外婆“每次都托
“外婆老了,没有钱给买皮鞋,这鞋你就凑 人在包袱里捎几句话”,
合着穿吧。”每次当我拿起那沉厚的布鞋, 使得包袱的份量更加
望着窗外飘忽而过的少男少女们,心里有说 沉重。
不出的滋味——这叫我怎么穿得出去哎!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了,外婆明显地衰
老了,然而一年两双布鞋是不会少的,虽然
针线越来越歪斜,越来越稀疏,而那鞋也只
有我在每年去看她时才穿,她每次到村头迎 “虽然针线越来
我时总打量我的脚下,每次总笑着问我道: 越歪斜,越来越稀疏”,
“舒适吗?好穿嘛?” 但“鞋底更加地厚了”,
外婆在我的哄骗之中心安理得地过着, 透出外婆对“我”深
依旧习惯给我做鞋、送鞋,衰老使她感到将 深的爱,浓浓的情。
不久于人世了,今年的鞋底更加地厚了,或
许是她感到不能再做多少双鞋了,让这一双
穿得时间更长些的缘故吧!而且与往常不同,
这次她蹒跚着缠足的小脚亲自把鞋送到我家 外婆“蹒跚着缠
里,亲自帮我套上,然后一个人坐在藤椅上 足的小脚”亲自送鞋,
独自悠乐。我感到可笑,回到房间里便对妈 帮我套上之后,又
妈抱怨开了:“这老太太,我又不是土八路, “一个人坐在藤椅上
这鞋最好她自己穿吧。”我欺她有些耳聋, 独自悠乐”,老人是
声音禁不住大了些。然而当我来到外间,我 那么的满足,那么的
发现外婆脸色变了,闷闷地坐在那儿一言不 安详。
发。我感到内疚,想解释却又总说不出口。
第二天外婆独自一人走了,拦也拦不住,
不多久,舅舅给妈妈发来电报:“母病危!”
当我和妈妈赶到时外婆已经临终了。她望了 作者选取了最能
望我,叫人拿出一双未纳好的鞋子说:“孩 激起感情波澜的生活
子,这些年一直给你做鞋,习惯了,前些天 题材,以一个个精彩
忍不住又给你做了一双,留个纪念吧!”说 的描写组接成了一个
完,不一会儿便咽气了。 催人泪下的故事,蕴
我放声大哭起来,此时我才感到这线线 涵着一个亲情无价的
真情,然而太晚了,外婆再也不能看我真地 思想主旨。
穿她做的鞋,再也不能了,我开始痛恨我的
虚伪和虚荣心,我要将这些鞋子珍藏起来,
以此纪念我亲爱的外婆,永久地鞭策自己。
(一考生)
[满分作文]
话题:体验
例文:
那鱼•那鹰•那人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找离开水的出口。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鹰,我要全力飞出蓝天的庇护。
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自己的轨道。
——题记
起 跑
那年中考,发挥失常,落榜了。我坚决拒绝复读,执意背着大大的旅行包,踏上了北上的火车。隔着玻璃窗,我看见母亲在哭泣,父母在叹气,鼻头有点发酸,转过脸,说好不哭的。“呜——”一声长鸣,火车开动了,母亲也随即跟着火车跑,一遍一遍的挥手,一遍一遍的嘱咐。我抬头看着天空,灰蒙蒙的,它也是如此寂寞。
跑 程
离开了父母的日子是惬意的。至少我可以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而不用担心有人穿着围裙在门口喋喋不休;至少可以不用理会邻居们鄙视的目光,不用直视老师们失望的眼神,不会听见父母心碎的声音。但同时也伴随着心酸。每个公司去应聘,我的表现总会令人满意的,可一看到我的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