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8.00 KB
  • 2023-03-17 02:35:01 发布

高中生物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2_2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
第 2 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题目 第 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 1 课时
学习
目标
1.理解类比推理方法的含义。 
2.掌握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重、难点] 
3.说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重点]
学习
疑问
学习
建议
一、萨顿的假说(阅读教材 P27~P28)
1.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项目 基因 染色体
生殖过程中 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有相对
稳定的形态结构
体细胞 成对 成对存
在 配子 单个 单条
体细胞中来源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形成配子时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点拨 萨顿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假说的提出,采用的是类比推理法。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阅读教材 P28~P30)
1.实验现象
2.实验现象的解释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
F2
  
  
♀ 
1
2
XW
1
2
Y
1
2
XW
1
4
XWXW(红眼雌性)
1
4
XWY(红眼雄性)
1
2
Xw
1
4
XWXw(红眼雌性)
1
4
XwY(白眼雄性)
3.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测交。
4.实验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5.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点拨 细胞中的基因并非都位于染色体上。原核细胞的基因和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因都不
位于染色体上。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阅读教材 P30)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1)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
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
位基因自由组合。
判断
(1)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分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分析: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
(3)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 1个基因。(×)
分析:配子中只含有等位基因中的 1个基因。
(4)蝗虫体细胞中的 24条染色体,12条来自父方,12条来自母方。(√)
(5)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6)由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存在于 X 染色体上,所以该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不遵循基因的
分离定律。(×)
分析: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主题一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探究
1.萨顿的假说——类比推理
结合萨顿的类比推理法,在下图中的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基因(用 D、d 表示一对基因),来解
释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否一定是正确的呢?
提示:不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2.摩尔根的杂交实验——假说—演绎
(1)实验现象(发现问题)
结合果蝇杂交实验和豌豆杂交实验完善下表:
比较项目 果蝇杂交实验 豌豆杂交实验
相同点
①F1均表现为显性
②F2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3∶1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4
不同点 眼色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联系 性状表现没有性别之分
(2)理论分析(提出假说)
假设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在 Y染色体上不存在其等位基因。请完善下表:
性别 基因型 眼色
雌蝇 XWXW XWXw XwXw 红眼 红眼 白眼
雄蝇 XWY XwY 红眼 白眼
(3)实验验证(测交法)
完善下面遗传图解分析以下问题:
①结果是子代雌性全是红眼,雄性全是白眼,性状表现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②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