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00 KB
- 2023-03-16 03:40:01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所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发现、运输及分布。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
(1)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五、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导入
多媒体展示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野外能否明显见到这种生长状况?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1、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
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 验获取的信息回答:
在野外不易看到明显弯曲的生长状况。
植株弯向光源生长,可能是单侧光引发了生长状况的改变;这种改变使植株更好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方向的改变发生在植株幼嫩的部分。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引导探索
一、植物向光性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P46第一节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四组,见教材46页)。并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
1. 实验第一组得到什么结论?
2、第一、二组对照的目的是什么?
3、对比分析第一、三组说明什么?
4、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什么?
5、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詹森的实验,(一组,见书P47。)并提出问题:
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詹森选择什么材料证明“刺激”向下传递?
多媒体展示拜尔的实验,(一组,P47)回答下列问题:
1、 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
2、 实验结论是什么?
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证明了“刺激”可以向下运输,“刺激”是什么?科学家推测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
多媒体展示温特实验,(P47)提出问题:
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
若用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
由此说明这种物质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
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首次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生长素,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为什么能够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植物生长素?
1942年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IAA)
进一步发现,植物体内还有具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吲哚丁酸(IBA)、...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所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发现、运输及分布。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
(1)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五、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导入
多媒体展示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野外能否明显见到这种生长状况?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1、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
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 验获取的信息回答:
在野外不易看到明显弯曲的生长状况。
植株弯向光源生长,可能是单侧光引发了生长状况的改变;这种改变使植株更好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方向的改变发生在植株幼嫩的部分。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引导探索
一、植物向光性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P46第一节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四组,见教材46页)。并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
1. 实验第一组得到什么结论?
2、第一、二组对照的目的是什么?
3、对比分析第一、三组说明什么?
4、第三、四组与第一组对照说明什么?
5、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詹森的实验,(一组,见书P47。)并提出问题:
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詹森选择什么材料证明“刺激”向下传递?
多媒体展示拜尔的实验,(一组,P47)回答下列问题:
1、 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黑暗的环境?
2、 实验结论是什么?
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证明了“刺激”可以向下运输,“刺激”是什么?科学家推测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
多媒体展示温特实验,(P47)提出问题:
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
若用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的生长方向如何?
由此说明这种物质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
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首次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生长素,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为什么能够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植物生长素?
1942年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IAA)
进一步发现,植物体内还有具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吲哚丁酸(I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