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2.50 KB
  • 2023-03-15 10:30:03 发布

2020版高中生物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重点)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难点)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4.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内 环 境 稳 态 的 概 念、 调 节 及 意 义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连线]
   
a.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
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分
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③现代观点

提示:①—b ②—a ③—c
3.意义
(1)为细胞代谢提供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
①只有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保证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②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2)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探讨:下表为某人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分析并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1)每种成分的正常参考值是一个范围,这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什么特点?
提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2)由上表中数据可推测该人可能患有何种疾病?
提示:该人的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的含量超标,说明该人可能患有糖尿病和高血脂。
探讨:很多同学都有过发高烧的体验,发高烧时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1)为什么发高烧时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提示:体温过高,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
(2)由此说明体温的稳定对机体有什么意义?
提示:体温保持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理化性质
(2)化学成分(水、无机盐、血糖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含量相对稳定。
2.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1)失调的原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者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2)失调的危害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旦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细胞的代谢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导学号:67330002】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人体稳态的形成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C.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
【答案】 C
2.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寒冷时出现寒战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体内有轻微病原体感染时,白细胞数量增多
D.口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解析】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寒冷时出现寒战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产生热量维持体温恒定;体内有轻微病原体感染时,白细胞数量增多是为了清除病原体,保持内环境稳定;口渴时,内环境渗透压上升,体内会通过调节作用使尿量减少,以维持渗透压平衡。出现肺水肿是病理表现,说明内环境中渗透压被破坏,水分增多,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故选B项。
【答案】 B
3.下列有关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运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解析】 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稳态,即需要有适宜的pH、温度和充足的反应底物等条件,所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并导致疾病,但发生疾病不一定是血液成分异常引起的。
【答案】 D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调节机制”实验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