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50 KB
  • 2023-03-14 20:10:01 发布

2020高中生物 专题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专题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习目标】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知识点梳理】
19世纪末,欧文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2.欧文的推论是否正确呢?膜中除含脂质外,还有没有其它成分呢?
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_______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的2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的中的脂质分子的排列是____________ 。
4.蛋白质在脂双层的什么位置?
(1)20世纪40年代曾有科学家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50世纪,_____________,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清晰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层结构,他提出的生物模____________。他把生物膜描述为____ ____的统一结构。
(2)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家对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用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___ __,将小鼠细胞和人的细胞_________。刚融合时,融合细胞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在37下经过40分钟,两种颜色的荧光_____ __。这一实验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______ _____ 。6.在新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生物模型,现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模型是1972年__________和__________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内容: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______________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_______ ___。磷脂双分子层是_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蛋白质分子有的____ 、有的____ 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_____________。
2.结构

① ② ③
3.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_________,叫做_______。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尤其是与___ ________有密切的关系。
【课堂探究】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如图所示。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将磷脂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下列能正确反映其分布的是哪一项?__________。

(2)细胞膜中的磷脂是连续的两层,试分析细胞膜中的两层磷脂分子最可能的排列方式是哪一种?____。

2.下图是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请分析:

(1)人—鼠细胞的两种荧光最终均匀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2)在人—鼠细胞融合的实验中,将温度维持在0 ℃,与37 ℃相比,实验现象有什么变化?
知识整合 磷脂分子的性质使它在水-空气界面上总是以亲水的头部朝向水,而在水溶液中,疏水的尾部相互结合形成双层结构才能稳定存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这种运动会加快。
(二)拓展应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欧文顿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生物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溶于脂质的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
C.流动镶嵌模型是由桑格和罗伯特森共同提出的
D.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2.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在溶血后,只剩下一层细胞膜外壳,称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