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21 KB
  • 2023-01-17 14:28:20 发布

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园地四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内容分析这个语文园地有3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这两个板块,学习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练习;日积月累部分学习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古诗《回乡偶书》,体会游子思乡之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分析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熟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2.借助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形象。2.熟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教学难点1.分析、交流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2.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方法。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一)回忆课文,说形象1.请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学生交流汇报:《桥》:老支书指挥全村人过桥,舍己为人。《穷人》:桑娜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金色的鱼钩》: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用性命护送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主要人物分别是老支书、桑娜、老班长。2.分别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班长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桑娜;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老班长)(二)理解形象,学方法分组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课件)(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教师指导:分别联系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解释课件内容。多个层面理解人物形象。设计意图:学生回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然后讨论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联系到学过的课文中去,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二、词句段运用(一)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1.学生读课本上关于“长坂桥张飞退曹军”的一段文字。2.教师指导朗读并适当解释。3.指名说说你理解到的张飞是什么形象?(武功高强的大英雄)4.明确: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作用很大。5.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形象?(提示学生说具体,可以从表情、语言等方面说一说)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设计意图:学生两次读“长坂桥张飞退曹军”的文字,第一次读可能只理解到张飞是大英雄形象。第二次再读,形象应该更加丰满,这样学生才真正体会到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巨大作用。(二)尝试写出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1.从课文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课件出示教材相关句子)2.学生自读课件内容,提示学生一定要读出人物此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3.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的?4.学生尝试写一段话,表现出自己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情。5.写完后小组内交流,评价。设计意图:在学生体会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心理活动的,这一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找出写作的方法,并尝试去写一写。作业设计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并背诵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老师谈话: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课件出示春节回家过年图片)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却常常心系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2.教学“偶”字。教师在板书课题中“偶”字时,释字形,引导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老师带读“偶”,学生齐读课题。3.学生理解题意,教师点拨。偶:偶然。偶书:偶然间写下的诗。4.过渡: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吧。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春节人们期盼的团圆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以“偶”引发学生思考、质疑,诗人为什么会在偶然间写下这首诗,带着问题引入本次学习的内容,水到渠成。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1.介绍诗人。(课件出示诗人简介)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后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2)借助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不清楚的可同桌间相互交流。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认读“鬓”,强调发音;认读“衰”。(2)出示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3)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哪几个词语的意思。预设: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4)读古诗。指名读,小组读。(5)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句意点拨。(课件:句意解释)“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古诗原文)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以学生的自主读诗为主,给学生以充分的读的空间,在读中激发学习兴趣,在读中初步理解诗句意思。三、感悟诗意,读中悟情1.老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2.指导读第一句。(1)学生自由读第一句。(2)出示年老而归的画面。(课件出示年少与年老的对比图,出示两行诗)(3)通过观察对比两幅图,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句诗呢?预设:带着有些难过的心情来读这句诗。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头发都已经白了,很伤感。3.体会情感,引导齐读第一句。这时候的贺知章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他不由地发出感叹——(生齐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过渡:诗人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乡,心中无比激动的诗人回到家乡后又有什么感受呢?,4.指导读第二句。(1)学生自由读第一句。(课件出示儿童与诗人相见的画面。)(2)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会对贺知章爷爷说些什么话呢?(3)教师扮演诗人,学生们扮演孩子们,师生互动理解诗句。(4)引导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体会诗人的感受。(5)指名三到五名学生读,注意读出诗人心中的难受,以及声声叹息。(6)男女生读,感悟诗人此时此刻又悲又喜的心境。过渡:《回乡偶书》把诗人重回离别了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又喜又悲的感情,表现得亲切自然。让我们再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把作者的又喜又悲的情感读出来。5.齐读古诗《回乡偶书》。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指导朗读,师生融入诗人回家时的情景角色中,师生之间形成亲朋式的对话交流,入诗、入情。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诗人从远方回来的喜悦,以及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变了样,家乡儿童不识自己的悲哀。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1.创设情景,体会思乡。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每当中秋月明时,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每当九月重阳,贺知章会怎样思念家乡呢?一年过去了,又是除夕了,贺知章又会怎样思念家乡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组员。2.小组探究,想象体会。3.指名反馈,师生点评,以情引读诗句。预设一: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对着明月想象家乡的月亮是否和离开时一样。预设二:九月重阳节,登上山顶,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儿时的伙伴是否也和他一样在登高。——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预设三:除夕夜,正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想到曾经一家其乐融融,现在却不能和他们团圆,多么伤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4.想象变化,体会诗情。,今天,他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可是家乡已经不是以前的模样,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朋友?亲人?诗人自己……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创设情境,以情引读全诗。预设: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再也不见身影。诗人不由感叹起来——往日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诗人不禁叹息起来——如今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物是人非,诗人不由得伤感起来——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把自己融入语言文字中的情感里去,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景的朗读,体会诗人回乡时又喜又悲的情绪。五、配乐朗诵,升华诗情1.创设意境。(课件出示《回乡偶书》一诗)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化,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2.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齐读全诗。3.指名诵读,师生评价。4.配乐朗诵全诗。设计意图:用音乐渲染气氛,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乐曲中充分地读,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已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六、阅读续篇,深化感情1.课件出示《回乡偶书》第二首。回乡偶书(其二)[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2.学生自由朗读。,设计意图: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引导学生在学习第一首的基础上,拓展朗读第二首,不仅丰富学生的积累,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写下《回乡偶书》时的情景,以及在外游子的悲伤、叹息之情。七、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通过诵读诗句,体会了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第二首《回乡偶书》就请大家回家跟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好吗?设计意图: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到生活,学生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眷恋家乡之情,还要知道自己的所学所得。作业设计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教学反思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共有三项内容。三个板块的教学都注重了“读”。“交流平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我从复习学过的三篇课文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三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然后有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了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着手,也可以通过情节描写刻画人物,有时候还借助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词句段运用”分两项内容。其一是学生感知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我安排学生两次读“温酒斩华雄”的情节,给学生深刻感受情节描写的巨大作用。其二是通过范例使学生认识到心里活动描写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法后,自己尝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文字。,“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古诗《回乡偶书》。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在教学中,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是简单点拨。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