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 KB
  • 2023-01-14 16:22:30 发布

人教版一年级第三单元第2课时 比大小教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课题第二课时比大小课型新授课内容分析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学生通过摆图形的实践活动,用符号(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同时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描述5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整理三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规范书写、积极表达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符号“>”“<”“=”,会用符号来描述5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符号“>”“<”“=”的含义,会区分“>”“<”。教学准备课件,9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的图片。教学媒体选择PPT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科书P17情境图。师:小猴子们到野外聚餐,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图中有猴子、桃、香蕉、梨,也有的学生会说出猴子及各种水果的数量。师:图中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几根香蕉?几个梨?请大家数一数、写一写。图中有3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师:想一想,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分吗?引导学生说出要想知道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不够分,就是要把猴子的只数与水果的数量进行比较。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二、设疑探究,学习新知1.学习“=”。师:1只猴子吃1个桃,桃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说:用数数的方法来比较。猴子有3只,桃也有3个,猴子和桃的数量同样多,所以桃够分。师:请你摆一摆,排一排,让别人一眼就看出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猴子与桃的图片。大多数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比多少”时的经验,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并且说明1只猴子对应1个桃,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家看,左边的3只猴子可以写成几?右边的桃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左边写“3”,右边也写“3”)猴子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同样多)对,3和3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同样多呢?学生可能回答:3=3。(板书“=”)师:“=”是等号,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表示这两个数相等。带领学生读一读:3等于3。(板书:等于读作:3等于3)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强调写的时候要把两条线画得均匀且一样长。师: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回答:等号两边的数相等;等号两边是两个相等的数。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指出,可以用“=”表示相等。将“3与3同样多”等写成“3=3”,并讲解“=”的读写法,让学生感受到使用“=”的合理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2.学习“>”。师: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可以自己动手摆一摆哟!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猴子与香蕉的图片。预设1:不够,因为3只猴子比2根香蕉多或者说2根香蕉比3只猴子少。,预设2:因为猴子比香蕉多,所以不够分,3比2大,可以用3>2来表示。学生在汇报时可能表达不清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因为猴子比香蕉多,3比2大,所以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用“3大于2”来表示。(板书:3>2)师:“>”是大于号,它读作“大于”,跟着我读一读:3大于2。(板书:大于号读作:3大于2)师:请你观察,大于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呢?学生可能回答:大于号的左边开口大,右边尖尖的;大于号的左边是较大的数,右边是较小的数;大于号的开口对着较大的数,尖角对着较小的数。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大嘴巴对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你会写“>”吗?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3.学习“<”。师:每只猴子分1个梨,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先让学生摆一摆,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4”。预设1:猴子有3只,梨有4个,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梨多出来了1个;猴子摆了3只,梨摆了4个,猴子和梨一一对应,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预设2:3比4小,4比3大,所以梨够分。如果学生可以说出“4>3”的式子,让学生说明表示的意义,教师补充;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说明4比3大,反过来说明3比4小,我们还可以用“3小于4”来表示3比4小。(板书:3<4)师:“<”是小于号,读作“小于”,跟着我读一读:3小于4。(板书:小于号读作:3小于4)师:仔细观察,小于号有什么特点?小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回答:小于号的左边尖尖的,右边开口大;小于号的左边是较小的数,右边是较大的数;小于号的开口对着较大的数,尖角对着较小的数。师:你会写“<”吗?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学习从具体物品中的比较抽象到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体会“>”和“<”的含义,感知符号的数学功能。4.区分“>”和“<”。(1)区分两种符号。指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不同的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或者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和“<”。师:“>”和“<”很相似,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区分它们吗?,学生可能回答:相同点是“>”和“<”的开口都是朝着较大的数。不同点是大于号开口在左,小于号开口在右。(2)利用儿歌记忆符号。师:请你观察前面三道式子,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回答:“=”表示左边的数与右边的数同样多,“>”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儿歌帮助学生记忆。三、巩固应用1.完成教科书P17“做一做”第1、2题。第1题:让学生先用手势表示两种事物数量的大小关系,完成后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最后读一读这几道式子。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指名回答说说为什么用这个符号。2.完成教科书P18“练习三”第3、4题。第3题:先让学生明白“数一数,比一比”的意思,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分享,找出错例进行订正。第4题:先数有几头大象,然后借助“你还想数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选动物数一数,教师及时观察学生数的过程,看学生是否掌握有序数1~5各数的方法,并及时评价。3.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6题。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可能因为不理解题意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首先让学生读懂题目要求,明确:要根据文字的意思,先用涂色的方式表示两种图案的多与少,再用符号表示两种图案数量的大小关系。最后一小题有多种答案,涂1个、2个、3个都是正确的。4.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7题。独立观察并思考,再填空。师:比较“4>2”和“2<4”,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感受:两个数的位置不同,所用的数学符号就改变了,但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不变。5.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第8题。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完成。学生按珠子颜色的变化规律给最后一个珠子涂色,最后再数出有4个黄珠子、4个绿珠子。引导学生说出4=4。6.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三”“思考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教师有意识地激发矛盾,引发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答案:他说的不一定对,关键是看篮子里有没有桃。如果他的篮子里一个桃都没有,他说的就是错的;只要他的篮子里有一个桃,他说的就是对的。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认识了哪些新的符号?你能说说这些符号的意思吗?怎样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学生可能回答:“>”“<”和“=”。相同数比大小用等号;不同数比大小,用大于号或小于号。板书设计比大小3=33>23<4等于大于号小于号读作:3等于3读作:3大于2读作:3小于4作业设计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停留在知识表面,而是注重挖掘蕴含在知识深处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对简单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这节课渗透的数学思想有:一是符号化思想,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比大小的结果,教师再引入数学符号,并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合理性和简洁性;二是化归思想,当有多种水果摆在面前时,一种一种地考虑,这本身就是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的运用;三是一一对应思想,在比较的过程中,这种思想充分展露。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说的时候知道谁大谁小,写“>”和“<”的时候却写错了,这需要有一个慢慢熟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