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00 KB
  • 2023-04-21 07:16:02 发布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模块知识回顾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模块知识回顾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1.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近
海平原地区,趋向于城镇地区。
2.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
壤等。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
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4.以胡焕庸线为界,全国约 96%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 36%的东
南部,约 4%的人口分布在约占土地面积 64%的西北部。
5.人口迁移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可
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6.15 世纪~19 世纪的人口迁移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内人口迁移以向城镇迁移为主,国际人口迁移呈
现出许多新特点。
8.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9.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迁移目的和形
式复杂多样等特点。
10.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自发性地涌向城市。
1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
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丧失原有的承载能力。
12.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适度的人口数量。
13.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14.人口合理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资源丰富程
度呈正相关,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15.专题地图是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自然要素或人文现象的地图,和地形图、
政区图都属于常用地图。
16.专题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方法有点值法、等值线法、分级统计
图法、图形统计法地图等。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
1.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
2.在一些发达地区,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正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
3.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可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生态区等。
4.住宅用地是城镇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5.商业区大多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是城镇的核心区。
6.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镇外围,并沿主要交通线分布。
7.生态区分布一般不受付租能力、市场等经济因素的约束。
8.商业的付租能力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工业最小。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主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10.地域文化往往体现在城乡生产景观、聚落景观以及建筑格局和主体建筑
物风貌等方面。
11.东北黑土地文化区,平整的水稻田一望无际;云贵高原文化区,哈尼族
居民种植水稻的梯田层层叠叠。
12.浙江省杭州市和山东省济南市的“山水风光城市”是受“天人合一”“师
法自然”的中华文化影响。
13.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骑楼,见证了湿热多雨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的
地域文化。
14.土楼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从建筑景观上看,土楼保留了具有中原地
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
15.城镇化可以用非农人口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城市数量变化、城市
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等来描述。
16.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17.城镇化过程大致经历了缓慢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三个阶
段。
18.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9.城镇化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既有有利影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20.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总体水平高,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2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地区差异大。目前,大部分发

展中国家仍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22.我国须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3.人文地理户外考察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学以致用原则。
第三单元 产业区位选择
1.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
2.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
3.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
政策、技术等。
4.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自然因素对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