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3.50 KB
  • 2023-04-21 03:56:02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六章 自然灾害 阶段综合实践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洪涝 ②烈度 ③泥石流 ④监测 ⑤救助 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素养突破
人地协调观——以防灾减灾为例
1.人地协调观概述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观念是指对人
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点。人地观念具体反
映在看待“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如何协调”等问题所持的
见解和观点上。在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观念是我们必须遵照的
基本观点,同时它也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
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懂得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
然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3)能够理解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能够辩证看待科学技术的
作用;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迁移应用】 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 1965 年到 2010 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 两图 中 地表 环 境稳 定 程度 较 高的 是 ________, 易 发生 自 然灾 害 的是
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若乙图中发生 7.0 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
(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
(2)甲 乙 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
(3)西岸。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
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
援立法,“缩小”灾情。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从 1965 年到 2010 年林地变成建筑用地和耕地。
第(2)题,森林破坏⇒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加剧。第(3)题,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第(4)题,针对
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综合实践
河北省自然灾害调查
1.调查内容
(1)主要自然灾害类型;(2)自然灾害类型的地区差异;(3)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区
差异;(4)防灾减灾技术的发展;(5)居民自救和互救知识。
2.调查对象
(1)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居民;(2)防灾专家;(3)救援队;(4)
省减灾委;(5)地震局;(6)气象局;(7)统计局等。
[展示与评价] 河北省自然灾害调查结论

(1)自然灾害特征
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涉及面广;自然灾害强度大,损失严重;不同区域
的自然灾害具有相互因果关联;近几年来,极端天气现象和重大气象灾害多发。
(2)自然灾害类型
以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为主。
(3)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4)地质灾害特点
①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多以小型为主(占 97%)。
②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暴雨关系密切,67%的滑坡、90%的泥石流都发生在 6~9
月汛期。
③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削坡建
房、修建公路等活动。
④突发性强:小型滑坡和坡面泥石流发生前的预兆不明显或无预兆,发生的
速度快。
⑤危害大:山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削坡建房、坡脚建房、沟口建房较普遍,
房屋修建质量一般,抗损能力较差,小型地质灾害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⑥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偏远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干部和群众防灾意识差,节约
眼前的造价成本,忽视抗灾和防灾。
⑦地质灾害治理经费缺乏,经济限制较大。

(5)防灾减灾措施
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建设防洪防风工程、进行地质灾害规划、
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健全抗灾网络,提高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的科学水平,建
立灾害管理系统等。
自我评价:通过本次调查,使我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分布特点、危
害,掌握了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并对地理信息技术在救灾减灾中应用前景有了深
刻的认识。不但巩固了课堂知识,还增强了地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