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9.00 KB
  • 2023-04-21 02:40:05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1章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热点链接】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 2020 年 1 月 6 日 2 时 0
分,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发生 2.1 级地震。河南省地震局回应称,这是中国地震局
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为了开展河南省地震构造工程探查项目而进行的一次人工地震
施工作业。开展人工地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 通过地震波的反馈,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地震构造,认识地震活
动规律。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运用示意图,
说明地球的圈
层结构。
水平 1:根据资料,说出地震波的含
义和地球圈层结构的名称。
水平 2:根据资料,说明地球内部圈
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分类和特征。
水平 3:根据图表资料,描述地球内
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其
联系。
水平 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地球圈
层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地
球圈层结构,树立关爱地
球,保护地球的理念。
综合思维:分析地震波与
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说
明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
区域认知:地壳分布的地
区差异。
地理实践力:查找某次地
震资料,说明其与地球圈
层结构的关系。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 A 表示01 横波,B 表示
02
纵波。
(2)特性
Error!
(3)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平均 07 33 千米 C 处:传播速度都明显
08
增加。
②在地下 09 2_900 千米 D 处:A 波
10
完全消失,B 波传播速度
11
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12 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 C 为13 莫霍界面,D 为
14
古登堡界面。
(3)内部圈层
圈层 特点
地壳 由固体岩石组成;厚薄不一,海洋地壳15 薄,大陆地壳厚
地幔
划分为上地幔和16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
17
软流层,是
18
岩浆的
主要发源地
地核 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划分为内核和外核
3.岩石圈:地壳和19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
20
岩石组成。
1. 判断正误。
(1)纵波传播速度慢于横波。(×)
(2)横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纵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 波、P 波都明显增加
B.S 波完全消失,P 波突然下降
C.S 波、P 波都明显下降
D.P 波完全消失,S 波突然下降
答案 A
解析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都明显增加。
3.试说明软流层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提示 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上地幔顶
部与地壳都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组成
(1)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2)特点
圈层 特点 作用
大气圈
由气体和01 悬浮物质组成,主要
成分是02 氮气和氧气
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03 和缓,提
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04 氧气
水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05 水
体的总称,其主体是06 海洋;最
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
在07 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十
分重要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集中分布
在大气圈、水圈与08 岩石圈的接
触带中
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09 大气圈
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
2.自然环境的组成
大气圈、10 水圈、生物圈与
11
岩石圈相互联系、
12
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判断正误。
(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氧气。(×)
(2)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结合部。(√)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A.大气圈、水圈、地壳
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地壳、地幔、地核
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
答案 B
解析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请说出地表水的类型。
提示 地表水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等。
主题探究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北京时间 2020 年 3 月 25 日 10 时 49 分在千岛群岛(48.93°N,157.74°E)发生
7.5 级地震,震源深度 30 千米。右图为地震位置(图中黑点)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此次地震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请说明判断依据。

(2)地震发生后,堪察加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