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6.50 KB
  • 2023-04-07 16:16:02 发布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0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课时4“认识、评价类”主观题专项突破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3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课时 4 “认识、评价类”主观题专项突破
[题型综述] 这种类型的试题通常以依托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或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去认识某种现象或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评价某种现象或观点。“认识类”设问往往
以“认识”“看法”“理解”等词语为题眼,“评价类”设问常以“评价”“评析”“辨析”
等词语为题眼。无论“认识类”,还是“评价类”,都对全面调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
求比较高。
[典例] [2015·天津高考·14(1)]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
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
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
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
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现场答案]
考生答卷 1
阅卷点评:对设问的审读存在问题,没有正确把握解答指向。设问要求分析的是认识,
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角度分析问
题。同时,没有全面把握材料中的信息指向,从而出现知识调动的缺失。
考生答卷 2
阅卷点评:一是没有合理梳理材料中的信息,信息解读不到位导致答案要点的缺失;二
是答案要点的表达存在问题,只是进行了理论的表述,没有结合材料和设问要求展开具体分
析,达不到理论有效联系实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规范解答] 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
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
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
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
1.答题流程
(1)认识类主观题
首先,明确设问对知识要求的限定,要在规定的范围内调动知识,不能“扩大”或“缩
小”;明确设问对认识对象的要求,即明确围绕着什么问题去组织答案;明确材料中的信息
指向,以此调动相关知识,不能盲目罗列。
其次,一般来说,对于问题、措施、现象、事件的认识,或者遵循“审读材料——认识
道理——分析原因——明确做法”的思路去分析问题,或者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
么办”的思路组织答案。
(2)评析类主观题
首先,找准是非,就是对观点进行逐词、逐句的全面分析,通过分解,找出其中的合理
或正确之处、不合理或错误之处。
其次,分析是非,就是调动符合要求的理论知识,对各个辨析点正确或错误的原因进行
分析,做到“有是说是,有非说非”。
再次,总结是非,就是综合前面的评析或辨析,或者对观点的正误下好结论,或者阐明
应该树立的正确认识、采取的正确措施等。
2.注意事项
(1)认识类主观题。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既要透过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所在,又要分
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据、意义、目的、影响等,还要找出解决好问题的相关措施等。对于
某一观点、理论的认识或理解,关键是全面梳理观点内容,多角度分析其所体现的道理,或
作出正误判断及分析原因,或全面分析并下好结论等。
(2)评价类主观题。评析或辨析观点的过程中,要注意设问是否有所限定、材料是否有
所导向。清楚设问是否要求运用某一模块知识或某一具体知识分析问题;清楚设问要求对观
点进行全面性辨析,还是只分析其合理性等。既要分析观点错误的原因,又要分析观点正确
的原因;观点的错误之处可能不只一个,观点正确或错误的原因也可以不只一个。
[跟踪训练] (2017·攀枝花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出现产能过剩严重,内需不足而境外高品质消费却快速增长,
资本、土地、技术、劳力、管理各生产要素配置扭曲,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等一系列新的突出
矛盾和问题。推进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