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0 KB
- 2023-04-07 13:28: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认识论
一.知识建构
考点一: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
【提示】
改造主观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2、实践的基本特征(理解)
(1)客观物质性
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提示】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并不矛盾),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
能颠倒,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
动性。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
客观物质性的制约。夸大客观物质性否认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
性则会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
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考点二: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提示】
(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
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
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
过学习和传递而得。 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
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
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
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管世界)。
【提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w.w.w.k.s.5.u.c.o.m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
第二,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
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
【提示】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考点三: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特点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1
认识论
一.知识建构
考点一: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
【提示】
改造主观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2、实践的基本特征(理解)
(1)客观物质性
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提示】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并不矛盾),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
能颠倒,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
动性。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
客观物质性的制约。夸大客观物质性否认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
性则会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
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考点二: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提示】
(1)“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
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
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2)“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得,间接经验是通
过学习和传递而得。 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
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
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第二,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
第三,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管世界)。
【提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w.w.w.k.s.5.u.c.o.m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如实反映。
第二,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
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认识应当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
【提示】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考点三: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
2、真理的特点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