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50 KB
  • 2023-12-07 07:10:07 发布

中考语文 高分作文二十计5 好好审题 素材-2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高分作文二十计5:好好审题 1.话题作文的审题原则; 2.话题作文的审题步骤。 【作家在线】 [作家范文] 纯——同而不和 杂——和而不同 现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科学上,百家争鸣;艺术上,百花齐放;吃的,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杂陈;穿的,是西装、牛仔、露脐,时尚杂现;住的,是高楼、洋房、别墅,异彩杂呈;连娱乐,也是攀岩、蹦极、露营,纷至沓来。贵族玩的高尔夫,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怎一个“杂”字了得! 我倒是经历过不“杂”而极“纯”的年代---人们几乎快要遗忘了的文革十年。那时,一切都是“纯”得“纤尘不染”。整个社会都要求纯,提倡纯,什么都要一致、一律、一元、一统。 穿的一律:全体都是式样相同、颜色相似的中山装和军便装; 吃的一致:由于生产力低下,每个人的粮食、油盐、豆制品,甚至年货,都是连品种带数量一模一样配给的;住的一样:房屋的结构、颜色、过道、房间,都出奇地相似,连抽水马桶、电灯罩、电灯开关也是一个模子;审美娱乐一统:全国人民十年中共享样板戏大餐;最糟糕或者说最可怕的是思想也要求一元:几亿人口,不允许有独立的思考。一切问题的正确和错误,也只能有一个结论。哪位有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要发表出来和别人交流,那就完了。不是被割喉杀害,就是被整得神经病兮兮! 孔夫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文革时代,实在是太追求“同”了,所以也就“不和”了。大家都穿中山装,你穿了格子衬衫、牛仔裤,完全是个异类,能容你吗? 大家讲的是皇帝穿了件漂亮的新衣,惟独你说皇帝赤膊,完全是个异端,能由你吗? 太追求同一了!致使人与人之间多嫉妒、少宽容,多斗争、少和睦。 太追求同一了!致使人们习惯于多因循、少创造,多保守、少进取。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大开,宣传求异求新,鼓吹思维逆向,抨击从众心理,反对思维定势。于是人人创意,个个进取。“杂”的思想、“杂”的改革、“杂”的开拓、“杂”的创造,欢聚一堂,交相辉映,形成了一个百花争艳的大好局面! 这个“杂”字,表现的就是不同,就是新鲜!有趣的是,在这种“不同”状况下,人们反倒“和”而不“斗”了。 你做服装生了财,我就另辟新路搞玩具,交错了相同的利益竞争,利润既丰厚,关系也和睦;你研究文学出了名,我就舍弃了“巴(金)老(舍)曹(禺)”去搞第三产业,开垦肥沃处女地,自有丰收果实来! “不同”而“和”的结果,不“纯”而“杂”的结果,就是大家就都成了谦谦君子! 今天,我们对“杂”的意义应该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学得“杂”一点:因为只有“杂”,才能出现各门学科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维裂变;交友“杂”一点,多交朋友,“转益多师”,宽容待人,也就会有更多的朋友和情趣;生活“杂”一点,何妨跨越一个新的领域,学习一些新的玩意,就不会“窝里斗”,愁眉苦脸,也不会“内耗”频仍,“形容枯槁”了。 对!杂,原来就是大自然的本色。杂,也应该是人类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 (李白坚) [范文启示] 本文为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为2003年上海高考写的“下水作文”。 原题: “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分析: 乍看,话题“杂”令人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再看,导语使人茅塞顿开:“杂”有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广度,也有情感上的褒贬之分,更有科学立意的高下之分,思维角度多,可取材面广,利于考生巧妙地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角度写,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李白坚先生的“下水文”,便站在自己独特的视角,化用《论语》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直接切入现代生活,从“怎一个‘杂’字了得”到“我”对“极‘纯’年代”的感悟,轻松导出“杂,应该是人类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的主题。取材丰富而有力,文旨显亮而深刻。 【实用兵法】 话题作文的审题 审“话题”,要秉持“三项基本原则”: 1.相关性原则 在话题作文命题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特定的词语——“有关”,一个特定的句子——“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它既扩大了取材范围,同时又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整体性原则 (1)对题干的解读要有全局观,不能忽略阐述性内容。 阐释性话语是连接材料和话题词的过渡句,它提示话题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向。只有把这些阐释性话语和话题核心词联系起来思考,并充分重视阐释性话语的隐含信息,才能最快最好地把握题意。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 [分析] 命题在“智子疑邻”故事之后,通过阐释性话语,对写作的内容要点进行了提示,那就是连续两个疑问句: 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两个问句,其实就是要求考生在作文中回答的问题—— 考生既可以同时阐述清楚“有没有关系”和“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也可以只阐述其中一个问题。 ——重视了这两个问句,就可以很快明确写作的内容要点。 阐释性话语还提示了立意的多样性。“类似”“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等词语告诉考生—— 可以肯定感情亲疏对认知的积极影响,也可以对此进行否定。 ——立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主张即可。 (2)对话题核心词的把握要有整体意识,不能模糊核心词的内涵和外延。 [例题] 继续以上题为例。 [分析] “感情”、“亲疏”、“认知”是话题的三个核心词。而: “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情绪波动、感情用事、憎恶喜好等一般意义上的感情之事。 “对事物的认知”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与判断,不同于一般的理智与决定。 (3)对“关系”的把握要有统领主线,不能忽略彼此间的紧密联系。 面对关系型话题作文,我们必须具有整体把握各个核心词及其彼此关系的能力。丢掉任何一个核心词,或忽略了彼此间的关系,写出来的作文都可能偏离题意。 [例题] 继续以上题为例。 [分析] 如果对“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认识不透彻,缺乏统领各个核心词的关系主线,写作中仅谈“感情”一词,或只谈“认知”,而没有阐述“亲疏远近关系”导致“认知的正误深浅”的,都是没有对话题进行整体把握。 3.暗示性原则 (1)提示语对取材的范围的暗示作用。 抓住提示语中具有暗示性的关键词句选取题材不会跑题。 [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分析] “触动心灵”暗示: 所选的材料必须是具有震撼性;所写的“选择”一定是艰难的,进行过激烈的思想交锋后才作出的,能在心灵深处引起倒海翻江反应的。 “我们大家”暗示: 选材空间很大:我的、你的、他的、大家的,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个人的或集体、社会的,均能进入写作选材的范围。 “是怎样选择的?”暗示: 要写出选择的具体过程。 “又该如何选择?”暗示: 在“选择”时一定要作出健康的正确的价值判断。 (2)提示语对话题切入角度的暗示作用。 能够准确地利用“提示语”,写作时角度的切入就会更准更快些。 [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使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分析]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提示我们在构思时,以从反面切入为佳—— 或记叙“诚信”被抛弃之后的遭遇、后果; 或阐述“诚信”被抛弃之后的深思、感想等。 (3)提示语对立意倾向性的暗示作用。 [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四个图形符号(圆形、三角形、半圆形、不规则图形)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分析] “提示语”不仅表明了“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事实或现象),还揭示了“为什么”(客观上是由于“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而主观上是因为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的不同)。 它暗示我们: 行文立意的重点应落在“答案为什么是丰富多彩的”理性思考与分析之上,而不能像有的考生所做的仅仅停留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事实和现象的陈述与描述之上。 它提示我们: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如果要写成议论文的话,这个提示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成为文章的分论点—— 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原因),因为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主观原因)。 [点招] 审清题意有步骤 1.先审材料,明确材料的限制和启发。 2.再审“话题”,界定话题的范围和自由。 3.细审“提示”,把握命题意图和作文内容。 【佳作验招】 [上榜佳作] 话题:心灵的选择(原题见“实用兵法”) 例文: 一颗心的抉择 点评 主人,可悲的主人,我跟随你22年却 标题点明题意。 使我粘满了数不清的污垢的主人!你可听到 将“心”幻化为 了我——你的受伤的心——的呼唤?今天你 “我”,借“我”之 离开了你曾经梦寐以求,最终浪荡虚度的大 口,描述了“主人” 学校园,开始了你的监狱生涯,在这静静的 成长史和犯罪史。视 囚室里,请你谛听一下我的独白。 角独特,构思新颖。 22年前,单纯的我怀着善良的愿望选择 了你,伴着一声清脆的哭啼降生在一个十分 再次点明题意。 贫穷但又十分秀丽的小村子。在那片淳厚的 热土上,我接触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情。 你的母亲,那位为了让你吃饱穿暖而省吃俭 用甚至去卖血的黑瘦的老人,你记得她吗? 她从来都是把那最大最香的鸡蛋给你,而自 己却从不肯尝一尝最小的鸡蛋,哪怕是闻上 一闻。这只是为满足你那无底的嘴巴。就是 这样一位好妈妈,你给过她什么? 为“我的抉择” 小学时,你不准她在你同学面前出现, 张本。 多少次你对同学们说,那位送给你衣服的 “黄脸婆”是你的邻居。就算那时小不懂事, 可是到了中学你依然如故,甚至变本加厉。 衣服挑最好的,食物拣最香的。为了体面, 你花钱如流水。那些钱,你可知道是怎么来 的? 中学毕业,你还有点出息,考上了一所 重点大学。你终于让你那位辛酸的母亲有了 一点欣慰之感。然而,你的表现又大煞了欢 送会上那道亮丽的风景。你趾高气扬,对乡 语言简洁、质朴, 亲们的祝福不屑一顾,甚至当众羞辱你那没 通过细节的刻画,批 有文化的母亲。可怜的主人,当时连我都在 评了忘恩负义而又虚 不停的颤抖,替你羞愧,对你失望。 荣心极强的主人。 大学四年,你榨干了你那日渐衰老的母 亲的滴滴血汗,可仍然不能满足你那日益膨 胀的虚荣心。你开始说谎,开始欺骗,骗取 其实,整篇文章 钱财,骗取友谊,骗取爱情——四年当中你 都暗含着一个“你的 曾骗取过三位可爱姑娘的芳心,并一个一个 选择”,既为“我的抉 的抛弃了她们。在即将大学毕业的时候,为 择”张本,又与“我 了虚荣,为了金钱,你竟蹿到大学附近的博 的抉择”形成鲜明对 物馆,盗走了价值连城的文物,如今你带着 比。如此,文旨就更 冰凉的手拷来到了令我心寒的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