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0 KB
- 2023-12-02 20:30:01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实施美感教学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廊坊市广阳区教育局教研室 马可久 邮编:065000 手机:15076689801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点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要想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就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能力自然事半功倍。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实施语文美感教学,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
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来自课外的读和写,而得益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在很少。尽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个答案未免过于残酷,然而,它却是一个不容置否的事实。究其原因是语文课堂学习缺少了美。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无奈的陷入题海中,活生生的语文学习被肢解为僵化的训练过程,导致了语文学习美的流失。
语文学科蕴涵丰富的思想美﹑情感美﹑道德美﹑形象美﹑艺术美,大到天地万物宇宙万化,小到微观世界心灵世界,仰至远古洪荒,俯至身边琐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美。有人说“语文的外延是和生活的外延等同的。”我想说“美的外延是和语文的外延等同的。”语文时时处处事事离不开美。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美的体验和增强美的感受的过程。
一、引导学生阅读美的文字,提高对美的鉴赏感悟能力。
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应该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毕竟优下各不同。语文教师可适当挑选,优中选优,引导学生重点阅读。但这远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阅读愿望,因此推荐美的文章给学生课内外阅读,让美的文字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使他们在阅读中提高美的感受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可能误入歧途。新《课标》七—九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共列十部名著:《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可有选择性课外阅读。也可结合课内学习要求学生读相关的著作,像学了《孔乙己》要求学生读鲁迅先生的《呐喊》,学了《背影》要求学生读《朱自清文集》,学了《范进中举》要求学生读一读《儒林外史》等等。还可以让学生读指定的课外读物,教师应指导学生订阅适宜的书报刊物,如《语文报》、《读者》﹑《小小说》等。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带领学生去书店或图书馆阅读,还可以用精品图书作为阅读的奖品鼓励阅读;可组织学生举行课外阅读交流会,写出读书心得笔记。可将课内文章重组:把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章,同一题材不同文体的多篇文章,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多篇文章,同一材料不同角度的多篇文章,分别组合一起阅读,以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和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运用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和美的心智,创造课堂的美感氛围。
语文老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锤炼优美语言,打造精品课堂。恰当幽默、诙谐的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调节师生间感情,使感情更融洽。学生在富有美感的轻松环境中既陶冶了情操,又汲取了知识的营养。教师授课时表情变化也很重要,老师表情随着课文内容改变而相应变化,把自己的感情尽量融合在书本上,学生会被老师这种认真而丰富的表情所感染,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语文美感学习的自觉性。
美的课堂需要美的表现形式。几年前,曾有幸聆听了著名播音专家张家声作过一次讲座,他的讲座声请并茂,给人艺术的美感享受。他即兴朗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声音至今时时萦绕耳边。
语文老师也要运用范读朗诵增强文章的美韵。读《渔家傲》要传达其苍凉悲怆,壮志难酬;读《望天门山》要展现其豪迈奔放,想象瑰丽;读《过零丁洋》要赞叹其气壮山河,慷慨悲壮:读《无题》要体味其委婉含蓄,缠绵悱恻:读《归园田居》要理解其与世无争,清新自然:读《春望》要感受其忧国忧民,沉郁顿挫。像《春》、《听潮》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师有通过感情的范读引领学生进入到文章所描写的优美意境之中,感受其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意境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强烈愿望。
三.选择美的形式,创造美的情境,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愿望。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多数文章饱含浓厚的情感,这些正是作者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流露。教师要从作品的特色出发,善于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心灵世界,引导学生用美的语言和美的形式与文本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美的创造中,体会审美创造的快乐。在教学中可采用下面几种形式:
①文体转化。由一种文章体裁转变成另一种文章体裁。目的是用课文中感人至深的细节,照烛学生心灵,发现其心灵的闪光点,强化其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如《背影》中父亲在与作者分手时的嘱咐给学生留下创造性想象的空间。“我走了,到那里来信。”如果教师要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把握的效果,这句话应是一个最佳的立意角度。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角度替作者写一封平安家书。同学们如能写出如回报平安,感念背影,宽慰父亲,悔疚自责诸内容,足以说明学生已较深刻理解把握了文旨。
②媒体转化。将以文字为载体的文章转化为以声音、图画、空间体为媒介的其他形式。古诗本与音乐、绘画紧密相联,优美的旋律,生动的绘画能将学生引入特定的艺术情境中,从而为学生把握诗意﹑理解作者情感创造特定情境。如,王维的《宋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以景写情的名作,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听用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创造一种伤感的离别氛围,让学生的审美意趣趋向于作品的意境,再指导学生伴着乐曲声有情感地朗诵诗句,更好把握诗歌表达的离别时的留恋牵挂的愁绪与潇洒旷达的豪气相交织的情怀。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绘春”的五段文字实际是五幅形象丰满、色彩斑斓、气韵生动、生机盎然的图画。教师如能适时启发学生想象,拿起画笔绘制一幅春景图,必能激发学生创作激情,在创作实践中加深对春的感受,收到满意的效果。
③概括抽取。就是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抽取出来,进而用精美的语句概括出作品的精髓。这既能锻炼学生思维,又能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两篇经典散文,在学生充分把握范仲淹“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伟大人格和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编写对联,要求各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旨来赞美作者的人生观。上联“ 欧阳修与民同乐”下联“范仲淹天下为忧”。《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人物形象传神的刻画令人叫绝,特别是人物性格鲜活,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教师可指导学生以给人物写小传,如《孔乙己小传》、《孔乙己其人》等,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④求异改写。运用求异思维方法对原文进行改写,其目的是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美好的想象中得到情感的净化、灵魂的塑造与人格的提升。叶圣陶《文学作品的鉴赏》一文指出,唯有驱遣想象深入作品意境,才能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我的叔叔于勒》以“于勒是否有钱”这一试金石检验出了菲利普夫妇自私贪婪、冷酷无情市侩灵魂,把握这点后,教师可启发学生以“于勒发财,海外归来”为题目改写课文,驰骋想象,刻画出菲利普夫妇追逐金钱时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与原作相映成趣,以期更加深刻理解作品深刻的批判性。
⑤情境体验。即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模拟情境之中“真实”体验,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在听读——跟读——仿读——自读中体验,可在给诗歌、散文配乐、配图、诵读中体验,可在小说的分角色朗读或演播中体验,还可以在编演课本剧中体验。学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课堂上设以“公堂”,让“贾雨村”已走上公堂,就将惊堂木一排,满座寂然后盛气凌人的一坐,“衙役”一声“升堂——”。通过分角色表演,真实地再现情景,既能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还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戏剧的有关知识,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我们相信语文美感教学的可行性和生命力,它牢固地植根于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将把语文学习带入一片情趣盎然的美妙境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