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0 KB
  • 2023-12-02 19:40:07 发布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感能力 万欣力 包头市第四十八中学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感能力 万欣力 包头市第四十八中学 语感是一种高级语文综合能力,是左右人言语活动质量的核心因素。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对语感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叶老倡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他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认为,注重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引导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优秀语言材料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语感能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感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含英咀华品真味——以精读为手段,让语感走向丰富。 课外阅读涵盖精读和泛读两个方面,对于一些符合学习年龄特点的学习喜欢的名家名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精读,让他们含英咀华品真味。叶老在谈到语感训练时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因此要使学生“接近作者的旨趣”,获得丰富的语感,只有引导学生对优秀的作品进行精读细研,改变无目的“漫读”为定向择优的“选读”,变食而不化的“吞读”为质疑问难的“攻读”,变“随意变动”、违背阅读规律的阅读“盲点”为“自主阅读”、体现阅读规律的阅读“亮点”,帮助学生品词析句、诵读、内化积累,引领学生透过语言的窗口,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一片绿叶看到无限的春光,由一滴海水见到无垠的大海,使学生的语感不断走向丰富。 1、领悟字词内涵。咬文嚼字,体悟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 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了自理会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叶老也说过,必须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细细品味,才能透彻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之一是领悟字词的意思和情味。要引导学生抓住精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认真揣摩、推敲品析,透过表层意思领悟深刻内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以培养语感能力。例如《语文补充阅读》(第十册)中的《春雨》是著名作家袁鹰写的,文质兼美,情真意切。在精读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撩拨”这个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让学生透过“挑逗,招惹”这一字面意思感受到人们心中对春雨喜降的无法抑制的兴奋、赞美,并且进一步体会到人们的心灵同样渴望春雨的荡涤这一深刻含义。这样,通过对“撩拨”的咀嚼体悟,使学生领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2、体验作者情感。情感是文章的主旨。 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会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十二册自读课本上《老木匠的竹笛》中有一句话:“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不可抗拒的手,向孩子招引。”“不可抗拒”这个词单从字面上讲很容易理解,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品出它的情感色彩呢?可以让学生思考:笛声为什么“不可抗拒?”听到笛声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聂守信觉得“不可抗拒”?通过琢磨剖析,学生明白了笛声“不可抗拒”是因为在聂守信的耳朵里笛声悠扬动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为了听音乐学音乐他可以帮老木匠干活儿,突出了他对音乐无比的热爱,从而体验到了作者心中对聂守信的喜爱、赞叹。这样,通过“不可抗拒”这个词,品味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另外,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因此在精读时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激发敏锐的语感。如在精读亚米契斯的《小抄写员》(十二册自读课本)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小主人公叙利奥承受到父亲愈来愈严厉的责骂时极其伤心的内心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受到父亲严厉批评时的心情,从而体会到叙利奥即使被父亲冤枉责骂内心十分痛苦,也不停止半夜起来为父亲抄写签条,突出了他对父亲强烈的爱,从而激起学生心中与作者同样的对叙利奥深深的敬意。 3、注重形象再现。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而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所谓形象再现,就是阅读时帮助学生产生“内心视像”,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因此,在指导精读时,要引导学生依据语言文字,凭借想象联想,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与作者携手同游,历其事,见其人,闻其声,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境界,获得丰富的语感。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著名作家魏巍的《日出》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日出前天边色彩的变化以及日出时太阳逐渐出现的过程,激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使学生入情入境,浮想联翩,眼前展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色彩变幻图、日出美景图,感受到日出时无法阻挡的巨大力量以及日出所昭示的蓬勃生命力,体会到作者对日出美景的由衷热爱与赞叹,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胸藏万汇凭吞吐”——以泛读为途径,让语感日趋敏锐。 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泛阅读,这是训练语感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通过广泛浏览,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词汇、句式的储备。而一个人语言库存的多少,是语文水平、语感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语感能力的强弱与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少呈正相关,只有“胸藏万汇凭吞吐”,才能“笔有千钧任翕张”。因此,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厚积薄发,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并促使语言经验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提高语言感受力,使语感日趋敏锐。 1、大量接触阅读材料。 专家指出:“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经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实践也证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于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正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文章进行泛读,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六年制小学生150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搜索相关信息,为学生们推荐读物,使学生置身其中。可以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学习了《赤壁之战》、《少年闰土》后引导学生分别阅读《三国演义》《故乡》;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读物,如《希腊神话故事》、《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当然也应该推荐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杂志,如《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等。在阅读方法上,可以“不求甚解”,一目十行,让阅读主体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是整体感知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完整篇章及其意思,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不断形成良好的语感。 2、不断强化语言实践。 学生的语感是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的,是学生“感”的结晶,是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之间建立起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其中介便是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的过程,过程中的要点便是操作(语言实践活动),和重复(语言训练过程)。因此语言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要鼓励学生经常运用积累的语言,在实践中反复玩味,使语感不断强化。①说中强化。为学生们搭建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泛读的成果。可以采用讲故事、内容简介、情况汇报、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以无拘无束的口语交际实现对语言材料的重组输出。②练中强化。在学生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或动笔概括主要内容,或写写读书心得,可以通过摘抄展评、自编小报等形式,实现主体对语言材料的重新编码、模拟创新,升华学生的语感。 综上所述,引领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感发展的有效手段。只要精读、泛读双管齐下,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那么学生的语感能力一定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