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0 KB
- 2023-12-02 19:10:06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中学语文课本中崇高的人格美 文 /杨树临风
中学语文课本中崇高的人格美,表现在主人公崇高的思想,英勇牺牲的精神,阳刚的性格,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等方面: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写的是公元前258年,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齐、楚、燕、韩、魏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本文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写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那窗外呼啸的风声,劈啪的雨声,在他听来就好像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这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表达了实现祖国统一是陆游梦寐以求的强烈愿望。
对一位爱国者来说,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这篇作品平易质朴,从辞章学的角度看,也算不得多么精彩。但是,其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则闪烁着恒久不灭的光辉。字里行间透出的凛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祖国建功立业。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本身。
《二六七号牢房》这篇课文,表现的是国外的一位优秀共产党人的不屈形象,他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作家、杰出的反法西斯战士尤利乌斯伏契克。为了反对法西斯德国入侵和奴役捷克斯洛伐克的罪恶行径,伏契克参加并坚持了地下党中央的工作。1942年4月,他在布拉格被捕。1943年9月8日壮烈牺牲。在法西斯监狱中,他秘密写下了优秀报告文学《绞刑架下的报告》,《二六七号牢房》就是该书的第三章。全文表现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党员和其它一些革命者坚强不屈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狡诈凶残的反动本质,表现了革命者之间崇高深挚的感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是一位优秀的爱国的热血青年,刘和珍的事迹和壮烈牺牲,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和其精神的崇高。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写的松骨峰的战斗场面是十分壮烈的,激战了八个小时,“……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这次战斗,打死了300多敌人,使部队的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崇高之美的最高体现,这里有战斗场面的惊心动魄,刀光剑影,也有志愿军战士人格的崇高。
另外,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清照的《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郑思肖的《画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徐悲鸿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还有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英勇抗金,精忠报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等动人事迹,也都表现了诗人或主人公的崇高的人格美。
论崇高美在中国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2005年2月24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东风公司第六中学贾红
高中语文新《大纲》指出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语文教学中用“崇高美”的美育观,引导学生在文学鉴赏中体味崇高美,以培养他们崇高的审美趣味,陶冶学生崇高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语文教学更能体现一种人文的关怀。
古罗马时期有一部文论著作《论崇高》,是一部论述崇高文体和风格的论文,它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了。《论崇高》论述了崇高的本质,即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思想深沉的人,言语就会闳通;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这种说法颇有点类似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如其人”的主张,即要想得到崇高风格的语言和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高尚的心胸,灵魂的高尚、崇高才可以得到它的回声——崇高语言和风格。那么在文学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鉴赏通过作者的语言和风格来感受作者崇高的思想。
《论崇高》关于崇高本质的观点是在论述崇高来源时提出的。崇高的语言的主要来源有五个,这五个来源所共同依靠的先决条件,即掌握语言的才能。这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是强烈而激动的情;第三是用藻饰的技术,藻饰有两种:思想的和语言的;第四是高雅的措辞,它可以分为恰当的选词,恰当的比喻和其他措辞方面的修饰。崇高懂得第五个原因总结全部上述的四个,就是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论崇高》的这五个方面指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途径,尤其是《论崇高》中关于崇高的语言是“伟大心灵”通过语言的特殊运用而表现出来的,即成于中而形于外的理论,强调了语言风格有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了决定的。即语言风格与思想的辨证关系。
高中语文新教材将文学鉴赏部分贯穿在高中三年的教学当中,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排列,包括了对各种文学样式的鉴赏。这里笔者只谈一谈在中国文学的鉴赏中崇高美的问题。
首先,中国文学本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这与《崇高论》中“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是崇高的语言的来源是一致的。《论语子罕》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借松柏表现坚贞的人格。《离骚》里的美人香草,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有些作家不敢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也常常隐去真意,而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中,不少是这样的。因此鉴赏中国文学,必须注意有无寄托,如果有寄托,就要进一步弄清是什么寄托,透过表层的意象,体察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在文学作品中凡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都是在作品中寄寓了作者真切的思想,这种思想要打动人,必须是崇高的,强烈而激动的。因此在文学鉴赏中我们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才能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感情的体味是多方面的,他还包括欣赏者的个人阅历及欣赏水平,也就是说要体味作者崇高的思想,欣赏者也必须是一个具有高尚思想的人,这样,你才能与作品的思想发生共鸣。但欣赏者的崇高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必须经过庄严伟大思想的陶冶才能慢慢的形成。在文学鉴赏中提出崇高美,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崇高美,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体味崇高美的特质。如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丽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象《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都是这一类最优秀的篇章。在引导学生鉴赏毛泽东的诗词时,要让学生体味作为革命导师、伟人,他那种过人的胆略与思想,这样才能体味作品的崇高与伟大。这类例子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如李白的作品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陶渊明的诗歌朴素自然,辛弃疾的诗歌豪放深沉等等,这些都与他们的崇高的思想分不开的,在引导学生鉴赏这些作品时,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他们所社会的年代及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作品风格的形成,这样才能体味作者作品中的崇高美。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现的则是悲愁的心境。作者曾热衷于功名,经历过一段四处漂泊的生涯。一个秋天的黄昏,寒风瑟瑟,落叶纷飞,天地间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杈上,不时发出几声凄叫,声声撞击着人的心灵。不远处,静默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旁,有几户稀稀落落的农家,人们已经开始准备晚餐,炊烟正袅袅升起。荒凉、清冷的古道上,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游子,正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瘦骨嶙峋的老马,步履艰难地行走着。夕阳西下,天色已渐渐暗淡下来,却不知将歇息于何处?一股强烈的悲凉涌上心头,是因自己的四处漂泊而惆怅?还是因自己的渺茫前途而迷惘?是因远离故土和亲人而伤感?或是兼而有之?这种凄苦愁楚之情越积越厚,越酿越浓,以至于让人“肝肠寸断”,可又能向谁人倾诉呢?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青山遮不住悲秋。秋,易使人悲叹,伤心泪涟涟;秋土悲,秋女怨,九曲回肠的碎心曲,让人揪心。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零汀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驿站飘失了,残留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羸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的确委实不过。
倘若只有这九个名词,岂不是遭后人“怡其笑矣”?
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伏着千万思绪惆怅,笔锋一转,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层的意境,跃然跳出,一幅精美绝伦的古画浮在眼前!夕阳傍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悲落叶于劲秋”,秋古来触发深思。光阴如梦,往事堪嗟。马致远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现实的体验、愤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饱腹之学,无所用之。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只能用枯秃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
意深,含蓄无限,玩味无穷;调高,心驰物外,意溢于境。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怪不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回答者: 怯D格瓦拉回答时间:01-04 08:45
在小桥,流水边的村舍里,大家忙着做饭。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