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50 KB
- 2023-10-26 03:36: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1.3 比热容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4.加深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5.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难点
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具: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教学过程设计(I)
一.复习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新课
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
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
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
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学生活动:回想生活经验,思考。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P14图 1-3-3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思考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铁砂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铁砂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铁砂
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
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
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
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3.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摄氏度),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
J/(kg·℃)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 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
容。
学生活动:练习比热容单位的写法与读法。
4.查比热表
(1)水的比热容是 4.2×103 J/(kg·℃)。它表示 1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
的热量是是 4.2×103 J。
(2)查铜、铅、铝等物质的比热容,并与水的比热容作比较。得出水的比热容最大。水比热容大的特点,
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
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学生活动:查表。
(3)为什么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学生活动:试解释现象。
5.小结: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6.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II)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读?
2.水的比热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3.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容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支铁棒?0℃的水和 100℃的水?
学生活动:完成复习提问
二.新课引入
以水的比热容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 1℃,需要吸收 4.2×103 焦的热量,完成下
列表格。
质量 升高温度 吸收热量
1kg 1℃ 4.2×103J
2kg 1℃
2kg 2℃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内容,得出热量的计算式。
从填表格引入热量的计算,并启发学生得出热量计算用比热容×质量×升高的温度。
三.新课讲授
1吸热公式及理解
(1)Q 吸=cm(t-t0),用Δt 升=(t-t0)表示升高的温度,公式可写成 Q 吸=cmΔt 升。式中的 Q 吸是吸收的
热量,单位是 J;c是物质的比热容;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 kg;t0表示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2)公式的应用
例:(幻灯片显示)。
2放热公式的理解
(1)Q 放=cm(t0-t),用Δt 降=( t0-t)表示降低的温度,公式可写成 Q 放=cmΔt 降。
(2)公式的应用
例:(幻灯显示)。
学生活动:记忆公式。
1、学生容易把 t0和 t混淆,所以要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有标脚“0”的就可想到“一切从零开始”就表
示开始的温度即初温,没有标脚的就是末温。
2、区别“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3、小结
4、练习、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4.加深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5.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难点
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具: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教学过程设计(I)
一.复习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新课
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
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
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
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学生活动:回想生活经验,思考。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P14图 1-3-3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思考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铁砂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铁砂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铁砂
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
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怎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
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
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3.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摄氏度),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
J/(kg·℃)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 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
容。
学生活动:练习比热容单位的写法与读法。
4.查比热表
(1)水的比热容是 4.2×103 J/(kg·℃)。它表示 1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
的热量是是 4.2×103 J。
(2)查铜、铅、铝等物质的比热容,并与水的比热容作比较。得出水的比热容最大。水比热容大的特点,
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
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学生活动:查表。
(3)为什么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学生活动:试解释现象。
5.小结: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6.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II)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读?
2.水的比热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3.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容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支铁棒?0℃的水和 100℃的水?
学生活动:完成复习提问
二.新课引入
以水的比热容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 1℃,需要吸收 4.2×103 焦的热量,完成下
列表格。
质量 升高温度 吸收热量
1kg 1℃ 4.2×103J
2kg 1℃
2kg 2℃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内容,得出热量的计算式。
从填表格引入热量的计算,并启发学生得出热量计算用比热容×质量×升高的温度。
三.新课讲授
1吸热公式及理解
(1)Q 吸=cm(t-t0),用Δt 升=(t-t0)表示升高的温度,公式可写成 Q 吸=cmΔt 升。式中的 Q 吸是吸收的
热量,单位是 J;c是物质的比热容;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 kg;t0表示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2)公式的应用
例:(幻灯片显示)。
2放热公式的理解
(1)Q 放=cm(t0-t),用Δt 降=( t0-t)表示降低的温度,公式可写成 Q 放=cmΔt 降。
(2)公式的应用
例:(幻灯显示)。
学生活动:记忆公式。
1、学生容易把 t0和 t混淆,所以要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有标脚“0”的就可想到“一切从零开始”就表
示开始的温度即初温,没有标脚的就是末温。
2、区别“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3、小结
4、练习、布置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