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00 KB
  • 2023-10-25 11:30:02 发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第四章 光现象-第3节 平面镜成像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3 节 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用具
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
激光演示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 白纸一张、图钉、透明
胶条、小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
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
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
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
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 8 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
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
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
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
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
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生]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
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 1.6 m 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 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
多远?当他后退 0.5 m 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解答](1)像高 1.6 m,像离镜 0.5 m.
(2)人后退 0.5 m 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 0.5 m.
探究点二 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
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
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图 2.3—2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
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 S.然后提问学生:
[师]①S 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
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生]①S 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
②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
出它的反射光线.
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