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3.00 KB
- 2023-08-27 19:36: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3 课时 摩擦力
研究学考·明确要求]
考试要求
必考 加试知识内容 摩擦力
c c
基本要求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及变化范围。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知道动摩擦因数无单位,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5.会运用 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6.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7.能够分析生活中既常见又较简单的问题中的摩擦力。
发展要求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说明
1.不要求引入静摩擦因数。
2.不要求判断不在同一直线上做相对运动时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不要求了解滚动摩擦产生的原因。
4.不要求掌握影响流体阻力大小的因素。
知识点一 静摩擦力
基 础 梳 理]
1.定义:
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两物体间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3.静摩擦力的方向
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总随迫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与正压力大小无关(填
“有关”或“无关”)。
(2)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即最大静摩擦力 Fmax,静摩擦力的范围是 0<F≤Fmax。
思考 (1)什么是“相对静止”?是静止吗?
(2)如何理解“阻碍相对运动趋势”?
(3)如图 1中水平力 F=1 N、2 N、3 N时物块没有运动,静摩擦力大小分别为多少?
图 1
(4)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答案 (1)“相对静止”有两层含义:一是两个物体都静止,二是两个物体都做方向相同、速
度相同的运动。所以“相对静止”和“静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静摩擦力的效果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并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静摩擦力既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动力),也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阻力)。
(3)1 N 2 N 3 N
(4)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的最大值 Fmax,其大小等于刚要发生相对运动时所需要的沿相
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最小外力。
典 例 精 析]
【例 1】 (2016·浙江衢州一中高一期末)某同学骑如图 2 所示的自行车上学时,地面对前轮
的摩擦力为 F1,对后轮的摩擦力为 F2;推自行车前进时,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为 F3,对后轮
的摩擦力为 F4则( )
图 2
A.F1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B.F2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C.F3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D.F4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解析 骑车前进时,后轮是主动轮,在它与地面接触处有相对地面向后滑的趋势,故受向前
的摩擦力;前轮是从动轮,它在与地面接触处有相对于地面向前滑的趋势,故受向后的摩擦
力。而推自行车前进时,地面对前后轮的摩擦力方向都向后,综上所述,F1向后,F2向前,F3
和 F4都向后。A、C、D错误,B正确。
答案 B
技巧点拨] 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
(1)直接法:根据“静摩擦力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2)假设法: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个方向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
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3)平衡法:当物体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时,根据二力平衡,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即 学 即 练]
1.如图 3 所示,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作用,即 F1、F2和摩擦力作
用,物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 F1=10 N,F2=2 N,若撤去 F1,物体仍静止不动,则物块受到
的摩擦力是( )
图 3
A.8 N,方向向右 B.8 N,方向向左
C.2 N,方向向右 D.2 N,方向向左
解析 在未撤去力之前,物体静摩擦力为 8 N,因此当撤掉 F1,F2不足以推动物体,因此静摩
擦力为 2 N,方向向右,C正确。
答案 C
知识点二 滑动摩擦力
基 础 梳 理]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
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总是沿...
研究学考·明确要求]
考试要求
必考 加试知识内容 摩擦力
c c
基本要求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掌握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及变化范围。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4.知道动摩擦因数无单位,了解动摩擦因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5.会运用 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6.能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7.能够分析生活中既常见又较简单的问题中的摩擦力。
发展要求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说明
1.不要求引入静摩擦因数。
2.不要求判断不在同一直线上做相对运动时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不要求了解滚动摩擦产生的原因。
4.不要求掌握影响流体阻力大小的因素。
知识点一 静摩擦力
基 础 梳 理]
1.定义:
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两物体间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3.静摩擦力的方向
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总随迫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与正压力大小无关(填
“有关”或“无关”)。
(2)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值,即最大静摩擦力 Fmax,静摩擦力的范围是 0<F≤Fmax。
思考 (1)什么是“相对静止”?是静止吗?
(2)如何理解“阻碍相对运动趋势”?
(3)如图 1中水平力 F=1 N、2 N、3 N时物块没有运动,静摩擦力大小分别为多少?
图 1
(4)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答案 (1)“相对静止”有两层含义:一是两个物体都静止,二是两个物体都做方向相同、速
度相同的运动。所以“相对静止”和“静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静摩擦力的效果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并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静摩擦力既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动力),也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阻力)。
(3)1 N 2 N 3 N
(4)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的最大值 Fmax,其大小等于刚要发生相对运动时所需要的沿相
对运动趋势方向的最小外力。
典 例 精 析]
【例 1】 (2016·浙江衢州一中高一期末)某同学骑如图 2 所示的自行车上学时,地面对前轮
的摩擦力为 F1,对后轮的摩擦力为 F2;推自行车前进时,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为 F3,对后轮
的摩擦力为 F4则( )
图 2
A.F1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B.F2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C.F3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D.F4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解析 骑车前进时,后轮是主动轮,在它与地面接触处有相对地面向后滑的趋势,故受向前
的摩擦力;前轮是从动轮,它在与地面接触处有相对于地面向前滑的趋势,故受向后的摩擦
力。而推自行车前进时,地面对前后轮的摩擦力方向都向后,综上所述,F1向后,F2向前,F3
和 F4都向后。A、C、D错误,B正确。
答案 B
技巧点拨] 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方法
(1)直接法:根据“静摩擦力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2)假设法: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个方向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
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3)平衡法:当物体受力处于平衡状态时,根据二力平衡,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即 学 即 练]
1.如图 3 所示,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作用,即 F1、F2和摩擦力作
用,物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 F1=10 N,F2=2 N,若撤去 F1,物体仍静止不动,则物块受到
的摩擦力是( )
图 3
A.8 N,方向向右 B.8 N,方向向左
C.2 N,方向向右 D.2 N,方向向左
解析 在未撤去力之前,物体静摩擦力为 8 N,因此当撤掉 F1,F2不足以推动物体,因此静摩
擦力为 2 N,方向向右,C正确。
答案 C
知识点二 滑动摩擦力
基 础 梳 理]
1.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
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总是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