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8.50 KB
  • 2023-08-26 19:12:01 发布

高中物理必备知识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总结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1. 电子的发现 2. 原子的核式结构 3. 氢原子光谱 4. 玻尔的原子模型

二. 知识归纳、总结:
(一)电子的发现
1、阴极射线
(1)产生:在研究气体导电的玻璃管内有阴、阳两极,当两极间加一定电压时,阴极便
发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为阴极射线。(2)阴极射线的特点:碰到荧光物质能使其发光。
2、汤姆孙的发现
(1)阴极射线电性的发现[来源:学科网 ZXXK]
为了研究阴极射线的带电性质,他设计了如图 18-1-2 所示装置,从阴极发出的阴极射
线,经过与阳极相连的小孔,射到管壁上,产生荧光斑点;用磁铁使射线偏转,进入集电圆
筒;用静电计检测的结果表明,收集到的是负电荷。
(2)测定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
图 18-1-3
如图 18-1-3 所示,从阴极 K 发出的阴极射线通过一对平行金属板 P、P'间的匀强电
场,发生偏转,偏转角θ与电场强度 E、极板长度 L 以及带电粒子的速度 v 的关系:
tanθ= ①
然后再加一垂直于电场方向的匀强磁场,使粒子所受到的电场力与磁场力平衡,不发生
偏转,由此可得:

将②式代入①式,并代入实验数据,求得这种粒子的比荷为

说明:①汤姆孙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当改变阴极材料时,测得的比荷都相同,表明
这种粒子是各种材料的共有成分,1898 年,汤姆孙测出这种粒子所带电荷与氢离子的电荷数
值接近,从而证明这种粒子的质量约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至此,这种粒子的“身份”已经
明确;它是一种带负电的质量很小的粒子,物理学家把这种粒子叫做电子。
②现在测得电子的比荷为 e/m=1.75881×1011C/kg.
电子的电荷量为 e=1.60219×10-19C,
从而计算出电子的质量为 m=9.10953×10-31kg.
③电子的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
1、汤姆孙的枣糕式模型
图 18-2-1
J·J·汤姆孙于 1904 年提出来的模型,汤姆孙在发现电子后,便投入了对原子内部结构
的探索,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提出了原子枣糕模型(图 18-2-1),在这个模型里,汤姆孙
把原子看作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球内,电子像枣糕上的枣子一样嵌在球中,
被正电荷吸引着,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因此原子的整体呈中性,汤姆孙的模型是第一个
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原子结构模型,而不是哲学思辨的产物。
2、 粒子散射实验
1909~1911 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获得了重要的发现。
(1)实验装置(如图 18-2-2 所示)
图 18-2-2
(2)实验结果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
的偏转,极少数粒子被反向弹回。
3、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
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
绕核旋转。

图 18-2-3
按照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学说,可以很容易地解释α粒子的散射实验现象,如图 18-2-3
所示。按照这个模型,由于原子核很小,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离核很远,受到的斥力
很小,它们的运动几乎不受影响;只有极少数α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飞过,明显地受到原子核
的库仑斥力而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三)氢原子光谱
1、发射光谱:物质发光直接产生的光谱
从实际观察到的物质发光的发射光谱可分为连续谱和线状谱。
(1)连续谱:连续分布着的包含着从红光到紫光的各种色光的光谱。[来源:学科网 ZXXK]
产生:是由炽热的固体、液体、高压气体发光而产生的。
(2)线状谱:只含有一些不连续的亮线的光谱,线状谱中的亮线叫谱线。
产生:由稀薄气体或金属蒸气(即处于游离态下的原子)发光而产生的,观察稀薄气体
放电用光谱管,观察金属蒸气发光可把含有该金属原子的物质放到煤气灯上燃烧,即可使它
们汽化后发光。
2、吸收光谱:高温物体发出的白光通过物质后,某些波长的光波被物质吸收后产生的光谱。
产生:由炽热物体(或高压气体)发出的白光通过温度较低的气体后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