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00 KB
- 2023-08-26 03:12: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
2. 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 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4. 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导物体的运动情况。
5. 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教学重点】
1.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教学难点】
1. 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和重要的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
2. 正交分解法。
【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初步把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
法。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学生活动]同学们先思考例题一、例题二,简单的写出解题过程。
[提问]上述两个例题在解题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在第二个例题中为什
么要建立坐标系?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决静力学的
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要建立坐标系与上述的
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讲解]大家可以看到上述两个例题解题过程中都用到牛顿第二定律,但是例题一是已知物
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的问题,而例题二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的
问题。所以我们发现,牛顿运动定律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从受力情况可以预见物体的运动
情况和从运动情况可以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下面我们来分析两种问题的解法。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例题一
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
图;
(2)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4)结合给定的物体的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参量。
强调:(1)速度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要注意区分;
(2)题目中的力是合力还是分力要加以区分。
对应练习 1答案:解析 设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μmg=ma,a=μg。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关系式 v02=2ax,可得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
m/s=14m/s。
正确选项为 C。
点评 本题以交通事故的分析为背景,属于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求解
此类问题可先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 a,再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相关的运动学量。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例题二
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
14107.02220 ×××=== gxaxv µ
图;
(2)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所受的合外力;
(4)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由合力求出所需的力。
对应练习 2 答案:解析 将运动员看作质量为 m的质点,从 h1高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
的大小为
(向下);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 h2,刚离网时速度的大小为
(向上)。
速度的改变量 Δv=v1+v2(向上)。
以 a表示加速度,Δ t表示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则
Δv=a Δ t。
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上的弹力 F和向下的重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
2. 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 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4. 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导物体的运动情况。
5. 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教学重点】
1.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教学难点】
1. 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和重要的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
2. 正交分解法。
【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初步把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
法。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学生活动]同学们先思考例题一、例题二,简单的写出解题过程。
[提问]上述两个例题在解题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在第二个例题中为什
么要建立坐标系?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决静力学的
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要建立坐标系与上述的
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讲解]大家可以看到上述两个例题解题过程中都用到牛顿第二定律,但是例题一是已知物
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的问题,而例题二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的
问题。所以我们发现,牛顿运动定律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从受力情况可以预见物体的运动
情况和从运动情况可以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下面我们来分析两种问题的解法。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例题一
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
图;
(2)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4)结合给定的物体的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参量。
强调:(1)速度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要注意区分;
(2)题目中的力是合力还是分力要加以区分。
对应练习 1答案:解析 设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μmg=ma,a=μg。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关系式 v02=2ax,可得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
m/s=14m/s。
正确选项为 C。
点评 本题以交通事故的分析为背景,属于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求解
此类问题可先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 a,再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相关的运动学量。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例题二
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
14107.02220 ×××=== gxaxv µ
图;
(2)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所受的合外力;
(4)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由合力求出所需的力。
对应练习 2 答案:解析 将运动员看作质量为 m的质点,从 h1高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
的大小为
(向下);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 h2,刚离网时速度的大小为
(向上)。
速度的改变量 Δv=v1+v2(向上)。
以 a表示加速度,Δ t表示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则
Δv=a Δ t。
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上的弹力 F和向下的重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