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 KB
- 2023-07-01 19:16:01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1
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制法
一、基本考点
考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
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②二氧化
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
稳定,受热易分解, ③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二氧
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物质碳酸钙,使澄清的石灰
水变浑浊, ,利用此反应可以鉴定 CO2的存在。
(3)二氧化碳的用途:①可用于灭火;②做制冷剂、人工降雨;③制汽水;④可用作
温室肥料;⑤重要的化工原料,制纯碱、尿素等。
考点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 1 ) 药 品 : 石 灰 石 ( 或 大 理 石 ) 和 稀 盐 酸 。 ( 2 ) 反 应 原 理 :
CaCO3+2HCl==CaCl2+CO2↑+H2O。(3)实验装置:类似于制氢气的装置,因为实验室制取
CO2是常温下用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得的。(4)收集方法:因为 CO2能溶于水,不能用排
水法收集;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5)检验方法:验证:把制
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这种无色气体是 CO2。验满: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证明瓶内已充满 CO2。(6)注意:实验室制
取 CO2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原因是反应速率太快,不宜收集;不能
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原因是浓盐酸易挥发,使收集的 CO2气体中混有较多氯化氢气体;
也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原因是生成的 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
表面,阻止反应续续进行
二、能力与综合考点
3222 COHCOOH ===+
↑+=== 2232 COOHCOH
OHCaCOOHCaCO 2322 )( +↓===+
△
2
考点 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总结(学科内综合考点)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若要制取气体,首先研究生成该气体的化
学反应原理,就是要研究在实验条件下(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可用什么药品、
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第二,需要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采用的实验装置;第三,
需要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2)气体发生装置:①选择发生装置的原理: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②
常用发生装置:a.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此装置用于实验室制 O2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或高锰酸钾加热)。在信息给予题中可能出现用该装置制
取 NH3、CH4等气体。此装置也可用于 Cu2(OH)2CO3的受热分解、木炭还原氧化铜等;b.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此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 H2(用锌粒与稀盐酸或稀
硫酸反应)、实验室制 CO2(用大理石或石灰与石与稀盐酸反应),此装置还可能出现
在信息给予题中用于制 H2S等气体。
(3)气体收集方法:气体的收集方法取决于所制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等,常
见的方法有:①排水法:凡是不易溶于水(难溶、微溶)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
都可用此法。操作时注意事项:a. 导气管刚过集气瓶口即可;b. 集气瓶中要预先装满
水,用玻璃片盖住,倒置于水槽中,注意不要留气泡;c. 排水法收集时,实验刚开始有
气泡冒出不宜立即收集,等气泡连续均匀出现后再收集。②排空气法可分为:a. 向上排
空气法: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相对分子质量>29),如:O2、CO2;b. 向下排空气
法: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相对分子质量<29),如:H2。操作时注意事项:a. 用
排空气收集时,导管要伸入试管或集气瓶底部;b.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满的集气瓶,要
盖上玻璃片倒置于桌上。
考点 4.温室效应(拓展考点)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
需求量不断增大,它们燃烧后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而由于一些天灾和人为的乱砍滥
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却在不断消失。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
3
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像温室的
玻璃...
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制法
一、基本考点
考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
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②二氧化
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
稳定,受热易分解, ③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二氧
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物质碳酸钙,使澄清的石灰
水变浑浊, ,利用此反应可以鉴定 CO2的存在。
(3)二氧化碳的用途:①可用于灭火;②做制冷剂、人工降雨;③制汽水;④可用作
温室肥料;⑤重要的化工原料,制纯碱、尿素等。
考点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 1 ) 药 品 : 石 灰 石 ( 或 大 理 石 ) 和 稀 盐 酸 。 ( 2 ) 反 应 原 理 :
CaCO3+2HCl==CaCl2+CO2↑+H2O。(3)实验装置:类似于制氢气的装置,因为实验室制取
CO2是常温下用固体和液体反应制得的。(4)收集方法:因为 CO2能溶于水,不能用排
水法收集;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5)检验方法:验证:把制
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这种无色气体是 CO2。验满: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证明瓶内已充满 CO2。(6)注意:实验室制
取 CO2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原因是反应速率太快,不宜收集;不能
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原因是浓盐酸易挥发,使收集的 CO2气体中混有较多氯化氢气体;
也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原因是生成的 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
表面,阻止反应续续进行
二、能力与综合考点
3222 COHCOOH ===+
↑+=== 2232 COOHCOH
OHCaCOOHCaCO 2322 )( +↓===+
△
2
考点 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总结(学科内综合考点)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若要制取气体,首先研究生成该气体的化
学反应原理,就是要研究在实验条件下(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可用什么药品、
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第二,需要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采用的实验装置;第三,
需要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2)气体发生装置:①选择发生装置的原理: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②
常用发生装置:a.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此装置用于实验室制 O2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或高锰酸钾加热)。在信息给予题中可能出现用该装置制
取 NH3、CH4等气体。此装置也可用于 Cu2(OH)2CO3的受热分解、木炭还原氧化铜等;b.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此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 H2(用锌粒与稀盐酸或稀
硫酸反应)、实验室制 CO2(用大理石或石灰与石与稀盐酸反应),此装置还可能出现
在信息给予题中用于制 H2S等气体。
(3)气体收集方法:气体的收集方法取决于所制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等,常
见的方法有:①排水法:凡是不易溶于水(难溶、微溶)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
都可用此法。操作时注意事项:a. 导气管刚过集气瓶口即可;b. 集气瓶中要预先装满
水,用玻璃片盖住,倒置于水槽中,注意不要留气泡;c. 排水法收集时,实验刚开始有
气泡冒出不宜立即收集,等气泡连续均匀出现后再收集。②排空气法可分为:a. 向上排
空气法: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相对分子质量>29),如:O2、CO2;b. 向下排空气
法: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相对分子质量<29),如:H2。操作时注意事项:a. 用
排空气收集时,导管要伸入试管或集气瓶底部;b.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满的集气瓶,要
盖上玻璃片倒置于桌上。
考点 4.温室效应(拓展考点)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
需求量不断增大,它们燃烧后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而由于一些天灾和人为的乱砍滥
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却在不断消失。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
3
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像温室的
玻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