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3-06-24 07:04:05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也是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另外,还受到第四纪冰期的影响。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水结冰,海面下降。台湾地区便成为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上升高,陆桥又被淹没在海峡了。这说明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板书):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师:除此之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板书):人类的活动。
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思考以下问题。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师: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师:从这以上事例中我们知道,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就全球海陆分布来看,七大洲和四大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还是经过不断的变化才形成这样的呢?
请同学们2.13图。
20世纪上半叶地学科学史上曾经有过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围绕“活动论”和“固定论”。到底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
让学生读图2.14图,“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阅读课本P36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请一个同学来为大家讲述。
师:所以,同学们要多看多想,一些看上去不经意的事物或现象,说不定蕴含着很有价值的问题。要养成仔细观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当然我们更要学习魏格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科学的精神。
请一位同学回答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
师:假说并不是凭空瞎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依据之上的。
阅读课本P35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阅读课本P36图2.17“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
老师演示:将两张报纸重叠在一起,然后随意撕成两片,让学生观察,不...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也是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另外,还受到第四纪冰期的影响。每当冰期,气候寒冷,海水结冰,海面下降。台湾地区便成为陆桥,每当间冰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上升高,陆桥又被淹没在海峡了。这说明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板书):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师:除此之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板书):人类的活动。
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思考以下问题。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师: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师:从这以上事例中我们知道,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就全球海陆分布来看,七大洲和四大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还是经过不断的变化才形成这样的呢?
请同学们2.13图。
20世纪上半叶地学科学史上曾经有过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围绕“活动论”和“固定论”。到底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
让学生读图2.14图,“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阅读课本P36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请一个同学来为大家讲述。
师:所以,同学们要多看多想,一些看上去不经意的事物或现象,说不定蕴含着很有价值的问题。要养成仔细观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当然我们更要学习魏格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科学的精神。
请一位同学回答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
师:假说并不是凭空瞎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依据之上的。
阅读课本P35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阅读课本P36图2.17“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
老师演示:将两张报纸重叠在一起,然后随意撕成两片,让学生观察,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