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2.50 KB
  • 2023-06-20 11:48:05 发布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石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 1 课时 夯实法治基石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
能力目标
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总结出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
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
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交通井然有序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
食品安全监督法庭审判
看图思考: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教师总结:法治。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
(一)法治的意义
1.材料呈现:违法建筑“建快拆慢”“建易拆难”是长期困扰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行政
强制法等法律对执法程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成为制约违法建筑治理的“瓶颈”。《浙
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建立了以自行拆除为基础、申请拆除(助拆)为辅助、强制拆除为保障的拆违机制,
特别是用好、用足城乡规划法等上位法的规定,明确了执法机关制止当事人违法建设行为的强制措施(即查
即拆)和违法建筑拆除的代履行,建立了快速处置机制,大大增强了依法拆违的操作性,有效解决了实践中
为了提高执法效率“用违法手段拆违法建筑”的问题,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
样板。
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
3.师生共同总结:(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
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

全、有尊严地生活。(2)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3)有法律
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
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
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良法
1.材料呈现: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过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家人
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民法总则第十七条: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
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2.思考:可见民法总则是一部良法,对良法你是怎么看的?
3.教师讲解: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
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
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三)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
1.阅读教材第 46 页“阅读感悟”,比较人治和法治的不同及其优劣。
2.总结原因:1840 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
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
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
代进程。
目标导学二:描绘法治蓝图
(一)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 48 页“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材料呈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 2018 年 1 月 18 日至 19 日在北京
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
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有利于体现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