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00 KB
- 2023-05-25 05:24: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导学案(第 3 课时)
学习时间 2011 — 2012 学年上学期 周
【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要求:
1、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相似相溶”规律。
2、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3、能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复习】分子的极性判断标准,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 P50“溶解性”部分内容,什么事“相似相容”原理?
溶解度影响因素?“相似相容”原理有何应用?
【思考与交流】1.比较 NH3和 CH4在水中的溶解度。怎样用相似相溶规律
理解它们的溶解性不同?
2.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用有机溶剂(乙酸乙酯等)溶解油漆而不用水?
3.在一个小试管里放入一小粒碘晶体,加入约 5 mL 蒸馏水,观察碘在水
中的溶解性(若有不溶的碘,可将碘水溶液倾倒在另一个试管里继续下面的实验)。
在碘水溶液中加入约 1 mL 四氯化碳(CCl4),振荡试管,观察碘被四氯化碳萃取,
形成紫红色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向试管里加入 1mL 浓碘化钾(KI)水溶液,振荡
试管,溶液紫色变浅,这是由于在水溶液里可发生如下反应:I2+I-===I-3。实
验表明碘在纯水还是在四氯化碳中溶解性较好?为什么?
【实践】每个同学亮出自己的左又手。看能否完全重合?
【科学史话】P52-53
【回顾与思考】H2S04和 HN03是强酸,而 H2S03和 HN02是弱酸,即从酸性强弱来
看:H2S03
HClO
【小结】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
一般来说,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
物质的熔、沸点通常越高。如熔、沸点:I2>Br2>Cl2>F2,Rn>Xe>Kr>Ar>Ne>He
(2)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如:在 273 K、101 kPa 时,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量(49
cm3·L-1)比氮气在水中的溶解量(24 cm3·L-1)大,就是因为 O2与水分子之间的作
用力比 N2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大所导致的。
【典例解悟】
1.欲提取碘水中的碘,不能选用的萃取剂是( )
A .酒精 B .四氯化碳 C .直馏汽油
D.苯
2. 判断含氧酸酸性强弱的一条经验规律是:含氧酸分子结构中含非羟基氧
原子数越多,该含氧酸的酸性越强。亚磷酸 H3PO3和亚砷酸 H3AsO3分子式相似,
但它们的酸性差别很大,H3PO3是中强酸,H3AsO3既有弱酸性又有弱碱性。
(1)H3PO3和 H3AsO3与过量的 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①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在 H3PO3和 H3AsO3中分别加入浓盐酸,分析反应情况,写出化学方程式。
【对点练习】
1.判断下列分子为手性分子的是( )
2.下列分子含有“手性”碳,属于手性分子的是( )
3.PtCl2(NH3)2 为平面四边形结构,它可以形成两种固体,一种为淡黄色,
在水中溶解度小;另一种为黄绿色,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解释上述两种结构的
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原因。
4 .试比较下列含氧酸的酸性强弱 ( 填“>”、“<”或“=”) :
H2SO4________H2SO3 ; HNO2________HNO3 ; HClO________HClO2 ;
HClO3________HClO4;H3PO4________H3PO3。
【课后作业】
1.用萃取法从碘水中分离碘,所用萃取剂应具有的性质是( )
①不和碘或水起化学反应;②能溶于水;③不溶于水;④应是极性溶剂;⑤
应是非极性溶剂。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四氯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通常情况下 CCl4是无色气体 B.CCl4分子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
性分子
C.CCl4 在空气中易燃烧生成 CO2 D.CCl4 易溶于水,不能从碘水
中萃取碘
3.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含有金属阳离子的晶体就一...
学习时间 2011 — 2012 学年上学期 周
【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要求:
1、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相似相溶”规律。
2、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3、能用分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复习】分子的极性判断标准,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 P50“溶解性”部分内容,什么事“相似相容”原理?
溶解度影响因素?“相似相容”原理有何应用?
【思考与交流】1.比较 NH3和 CH4在水中的溶解度。怎样用相似相溶规律
理解它们的溶解性不同?
2.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用有机溶剂(乙酸乙酯等)溶解油漆而不用水?
3.在一个小试管里放入一小粒碘晶体,加入约 5 mL 蒸馏水,观察碘在水
中的溶解性(若有不溶的碘,可将碘水溶液倾倒在另一个试管里继续下面的实验)。
在碘水溶液中加入约 1 mL 四氯化碳(CCl4),振荡试管,观察碘被四氯化碳萃取,
形成紫红色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向试管里加入 1mL 浓碘化钾(KI)水溶液,振荡
试管,溶液紫色变浅,这是由于在水溶液里可发生如下反应:I2+I-===I-3。实
验表明碘在纯水还是在四氯化碳中溶解性较好?为什么?
【实践】每个同学亮出自己的左又手。看能否完全重合?
【科学史话】P52-53
【回顾与思考】H2S04和 HN03是强酸,而 H2S03和 HN02是弱酸,即从酸性强弱来
看:H2S03
【小结】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
一般来说,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
物质的熔、沸点通常越高。如熔、沸点:I2>Br2>Cl2>F2,Rn>Xe>Kr>Ar>Ne>He
(2)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如:在 273 K、101 kPa 时,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量(49
cm3·L-1)比氮气在水中的溶解量(24 cm3·L-1)大,就是因为 O2与水分子之间的作
用力比 N2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大所导致的。
【典例解悟】
1.欲提取碘水中的碘,不能选用的萃取剂是( )
A .酒精 B .四氯化碳 C .直馏汽油
D.苯
2. 判断含氧酸酸性强弱的一条经验规律是:含氧酸分子结构中含非羟基氧
原子数越多,该含氧酸的酸性越强。亚磷酸 H3PO3和亚砷酸 H3AsO3分子式相似,
但它们的酸性差别很大,H3PO3是中强酸,H3AsO3既有弱酸性又有弱碱性。
(1)H3PO3和 H3AsO3与过量的 NaOH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①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在 H3PO3和 H3AsO3中分别加入浓盐酸,分析反应情况,写出化学方程式。
【对点练习】
1.判断下列分子为手性分子的是( )
2.下列分子含有“手性”碳,属于手性分子的是( )
3.PtCl2(NH3)2 为平面四边形结构,它可以形成两种固体,一种为淡黄色,
在水中溶解度小;另一种为黄绿色,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解释上述两种结构的
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原因。
4 .试比较下列含氧酸的酸性强弱 ( 填“>”、“<”或“=”) :
H2SO4________H2SO3 ; HNO2________HNO3 ; HClO________HClO2 ;
HClO3________HClO4;H3PO4________H3PO3。
【课后作业】
1.用萃取法从碘水中分离碘,所用萃取剂应具有的性质是( )
①不和碘或水起化学反应;②能溶于水;③不溶于水;④应是极性溶剂;⑤
应是非极性溶剂。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四氯化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通常情况下 CCl4是无色气体 B.CCl4分子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
性分子
C.CCl4 在空气中易燃烧生成 CO2 D.CCl4 易溶于水,不能从碘水
中萃取碘
3.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含有金属阳离子的晶体就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