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2.14 KB
- 2023-05-07 06:20: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32 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备考指导 素养目标
把握
一个
核心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注意
两个
目的
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理解
三个
主张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
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1)通过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三纲五常”思想
的学习,认识到其既有封建糟粕的成分,也有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成分,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
阐释历史事物的唯物史观
(2)从多种渠道获取与汉代教育有关的历史材料
进行历史解释,认识汉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大一统形势的现实需要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一、历史背景
1.客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
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主张
目 的 主 张
加强中央
集权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
加强君权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
人感应”学说
维护统治
秩序
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2.付诸实践: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政治: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主要
标准。
(2)教育:①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公元前 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影响
(1)有利于汉武帝强化君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2)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情境体验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
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
国理念是什么?
概念阐释“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1)“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学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
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其思想是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规
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2)“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
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天子违背
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思维提升法律的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古代的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
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司法
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
影响深远。
主题探究能力提升
主题一 王霸糅合——董仲舒的新儒学
探究 1 史料实证——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
材料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
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
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
当牛马和奴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
【认知深化】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探究 2 史料实证——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
材料 《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
备考指导 素养目标
把握
一个
核心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注意
两个
目的
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理解
三个
主张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
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1)通过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三纲五常”思想
的学习,认识到其既有封建糟粕的成分,也有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成分,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
阐释历史事物的唯物史观
(2)从多种渠道获取与汉代教育有关的历史材料
进行历史解释,认识汉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大一统形势的现实需要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一、历史背景
1.客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
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主张
目 的 主 张
加强中央
集权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
加强君权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
人感应”学说
维护统治
秩序
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2.付诸实践: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政治: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主要
标准。
(2)教育:①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公元前 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影响
(1)有利于汉武帝强化君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2)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情境体验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
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
国理念是什么?
概念阐释“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1)“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学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
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其思想是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规
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2)“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
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天子违背
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思维提升法律的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古代的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
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司法
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
影响深远。
主题探究能力提升
主题一 王霸糅合——董仲舒的新儒学
探究 1 史料实证——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
材料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
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
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
当牛马和奴隶。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
【认知深化】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探究 2 史料实证——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
材料 《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