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9.86 KB
  • 2023-05-07 06:16:02 发布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3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模块三 文化发展历程
第十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
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
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
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医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
科技,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这些作品,具有多
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
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 31 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备考指导 素养目标
把握
一个
时代
特征
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注意
两大
历史
趋势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
建制度过渡
理解 儒家主张“仁”,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
(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出
现“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认识生产力
的发展引发生产关系的变动,明确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通过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庄
子等主要思想的学习,树立继承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激发对祖国历
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三种
治国
思想
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制国家;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
而治”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即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2.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
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5.影响
(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上,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
基础。
二、主要流派
1.早期儒学


主 张 贡献和地位


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主张“克己复礼”;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
思想
创立儒家学派;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
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尊称为“至圣”


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为“仁政”;提出“民
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
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人之
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使儒学体系
更完善,儒家思想更适应社会的需要;战
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大宗
2.其他学派
学 派 主  张 影  响


哲学思想: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要顺
应自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
可以互相转化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大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
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道德人格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 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
神上的自由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君主独裁;提出了系统的
法治理论
适应建立大一统专制集权国家的历
史发展趋势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反映了广大小生
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
情境体验 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设立、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
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的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
宫的创办在当时有何作用?
思维点拨士的崛起
礼崩乐坏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