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34 KB
  • 2023-05-07 06:00:02 发布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第2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26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备考指导 素养目标
理解
一个
特点
中西并存
关注
三大
史实
断发易服;不缠足与女性解放;婚
姻家庭
近现代中国
物质生活和
习俗的变迁
把握
四个
阶段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了解
两大
行业
交通运输业;通讯业
把握
三大
领域
铁路运输、水运、航空业
近现代中国
交通、通讯
工具的进步
形成
两点
认识
经济发展与交通进步相互推动;
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是阻碍
近代交通、通讯业发展的重要因

抓住
一次
高潮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近现代中国
大众传媒的
变迁
了解
四种
媒介
历史最悠久的报刊业;被称为“第
七艺术”的电影;被称为“第八艺
术”的电视;全方位改变人们生
活方式的互联网
(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
度理解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
会习俗变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

(2)通过史料探究,理解近现
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特
点,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
心素养
(3)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角
度,了解中国报刊、影视和互联网
的发展过程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①外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②内因:资本主义发展、政治运动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及近代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
(2)表现
①服饰: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
的欢迎;西服、旗袍等与传统服饰并行。
②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③居住:西式建筑样式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社会习俗

地 区 变  迁
戊戌

法时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
制度
辛亥

命前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
时期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婚丧仪式
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农村 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概念阐释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
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相对应。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
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生活。
情境体验 1.20世纪 30年代,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
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
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什么?
误区警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与传统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表现:20世纪 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
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改革开放以来
①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
②表现
领 域 变  化
服饰 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饮食 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居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风俗习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

惯 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及其特点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
1.交通方式
(1)铁路
①19世纪 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②19世纪 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③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
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