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8.56 KB
  • 2023-05-07 05:40:02 发布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 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
全面崩溃。
(2)表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年)
(1)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进行改造。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
后建成投产。
(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基本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底)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结果: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构图解史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思维点拨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的原因是:东北地区工业基础比较好,工业资
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
拓展提升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
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
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3)“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对混乱的国民经济进行恢复调整和全面整
顿。
2.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②影响:片面追求“多”与“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运动
①时间:1958年。
②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③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时间:1958年。
②内容: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③评价: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4)国民经济的劫难
①原因:“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②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③结果: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情境体验有人曾提到一个这样的小故事:某年秋,国家计委干部去河北徐水搞共产主义规
划,问老农一亩能产多少粮食,老农两次都不吭声,问到第三次的时候才用嘴指着牌子上的 800
斤,又问能产 800斤吗?他说,包括秸秆在内。这一故事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存在什么问题?
易混易错“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的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
一样,“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两者都不符
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
思维点拨“八字方针”的含义
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尽可能提
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缩小基本建
设的规模,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要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成果,
使其向纵深发展。要以少量的投资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使其配套成龙,发挥更大的经济
效果。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思维点拨 1956—1976 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核心问题
一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二是社会
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主题探究能力提升 
主题一 凯歌行进——“一五”计划的实施
探究 1 史料实证——“一五”计划的重点
材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