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71 KB
  • 2023-05-07 05:00:02 发布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劳动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征: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由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政府解除苏俄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对于一些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意义: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表现
(1)工业建设: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农业建设: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特点: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评价
(1)成就
①国家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国家向农民索取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
一个重要原因。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措施
①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
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其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
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
①使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②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 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
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措施
①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
②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③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影响
①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②后期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情境体验 1.瞿秋白曾作为记者于 1920年 8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
道:“实际上‘食粮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
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主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