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5.50 KB
- 2023-05-06 15:44: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8 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
(1)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
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3 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
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中共召开八大: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2)曲折和失误:1958年,由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中
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
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调整国民经济: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
国民经济建设,据估算,“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 5 000亿元。
[思维点拨]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其原因主要有:
(1)群众运动性的经济建设模式,经济决策主观性强,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忽视客观
经济规律。
(2)过分强调公有化的程度,忽视了中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3)用政治统率经济,要求经济建设服务于阶级斗争。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党和国家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2)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7 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
(3)到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4.对外开放
(1)20世纪 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年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思维点拨]
中国由走苏联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格局及特点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2.对外开放“点、线、面、全、宽、多”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
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 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
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不仅“引进来”,而且“走出去”,既对
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5)“宽领域”是指我国开放的领域不仅涉及经济,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领域以及
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
(6)“多层次”指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开放区,并
且不断地向内地延伸,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三、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训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 20世纪 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
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
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
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
(1)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
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3 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
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中共召开八大: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2)曲折和失误:1958年,由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中
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
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调整国民经济: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
国民经济建设,据估算,“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 5 000亿元。
[思维点拨]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其原因主要有:
(1)群众运动性的经济建设模式,经济决策主观性强,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忽视客观
经济规律。
(2)过分强调公有化的程度,忽视了中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3)用政治统率经济,要求经济建设服务于阶级斗争。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党和国家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2)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7 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
(3)到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4.对外开放
(1)20世纪 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年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思维点拨]
中国由走苏联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格局及特点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2.对外开放“点、线、面、全、宽、多”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
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 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
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不仅“引进来”,而且“走出去”,既对
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5)“宽领域”是指我国开放的领域不仅涉及经济,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领域以及
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
(6)“多层次”指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开放区,并
且不断地向内地延伸,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三、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训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 20世纪 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
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
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