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 MB
  • 2023-05-06 14:16:02 发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9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学案新人教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高考总复习
1
第 29 讲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知识点一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
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 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3)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适当减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发展出一种将
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不可能消除当代资本主义
固有的矛盾,反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妨碍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
其经济安全。
(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20世纪 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20世
纪 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社会福利政策
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
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
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从本质上说,福利
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地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
现。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核心论点: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
的基本生存条件;本质是由国家主持地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   

高考总复习
2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
①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
化。
②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③作用{
a.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
资源配置。
b.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2)“新经济”的出现
①背景: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②形成:2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出现了 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
③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
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知识点二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②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措施
①农业{
a.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取
得一定成效,因此可以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
学认识,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局部调整,因此说赫
鲁晓夫最终还是扮演了斯大林模式守墓人的角色。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高考总复习
3
(2)措施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结果: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加。1975年后,经济发
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速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
降的危机局面。
(2)措施
①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②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