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MB
  • 2023-05-06 14:12:01 发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高考总复习
1
第 28 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评价
(1)积极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
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方面: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它严重超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引发
农民和士兵的不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
要的。但它不适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知识点二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1921年 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
议。
3.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在坚持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
人开办小企业。
(3)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高考总复习
2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4.特点
(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比较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
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
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核心论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知识点三 斯大林模式
1.背景: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2.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形成
(1)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集体农庄。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
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
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
中的一个严重问题。——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核心论点:苏联农业集体化,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支持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了苏联农业经
济发展的长期滞后。   
4.评价
(1)成就{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
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
一个重要原因。

高考总复习
3
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苏联国力,
但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根源之一。   
【思维导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四个层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当时苏俄的物力、财力,
对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涉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深化理解】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是苏俄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