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 MB
- 2023-05-06 14:00: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高考总复习
1
第 10 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局面。
(2)国内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政权的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内容
(1)“另起炉灶”
①内涵: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
系。
②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②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
础。
(3)“一边倒”
①内涵: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同苏联等 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两种建交方式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
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
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任晓伟
核心论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特点。
知识点二 外交政策的成熟及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过程{
①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成为指导中
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高考总复习
2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
《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
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核心论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世界各国人民的贡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
日内瓦
会议 {
①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②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③意义: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
万隆
会议 {
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目的: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③概况: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④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知识点三 外交僵局的突破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在美国阻挠下,联合国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非法占据。
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③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经过:1971年,第 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②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经过{
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
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
(2)经过: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
①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②促使更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交,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
建交的热潮。
对中国外交的认识
1919 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 10 年一小变、30 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 30 年左
高考总复习
3
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 1919年、1949年和 1979
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
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
1
第 10 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局面。
(2)国内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政权的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内容
(1)“另起炉灶”
①内涵: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
系。
②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②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
础。
(3)“一边倒”
①内涵: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同苏联等 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两种建交方式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
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
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任晓伟
核心论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特点。
知识点二 外交政策的成熟及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过程{
①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成为指导中
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高考总复习
2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
《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
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核心论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世界各国人民的贡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
日内瓦
会议 {
①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②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③意义: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2)
万隆
会议 {
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目的: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③概况: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④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知识点三 外交僵局的突破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在美国阻挠下,联合国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非法占据。
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③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经过:1971年,第 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②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经过{
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
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
(2)经过: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
①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②促使更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交,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
建交的热潮。
对中国外交的认识
1919 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 10 年一小变、30 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 30 年左
高考总复习
3
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 1919年、1949年和 1979
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
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