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 MB
  • 2023-05-06 13:36:03 发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9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学案新人教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高考总复习
1
第 19 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知识点一 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阶段 表现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秦汉至
魏晋
商业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隋唐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朝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 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如
徽商和晋商
明清时期商人的营商致富动机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
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
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
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
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核心论点:明清时期商人将经商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用于购田置地、支持下一代科
举考取功名等,不用于扩大再生产,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①宋朝以前{
a.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b.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c.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②宋朝{
a.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b.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d.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高考总复习
2
(2)城市的发展
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②表现{
a.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b.扬州、成都等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明朝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这些市镇之间
的距离大体在 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
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
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核心论点: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形成了水陆交通发达的市镇网络。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①西汉: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③两宋{a.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b.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④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⑤明清:由于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渐趋萎缩。
(2)特点
①以朝贡贸易为主。
②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明朝对外交流
明朝初期的皇帝并没有急于赶走在中国居住的大量外国人,而是允许外国商人在受到严
密监管的港口城市泉州和广州从事贸易活动,在那里他们用珍珠、宝石、香料、棉织品以及
玳瑁壳、兽皮之类的异国产品,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手工产品,明朝初期还展示了宋朝
时期建立的强大的中国海军,允许中国的商人参与在日本和东南亚的海外贸易。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核心论点:明朝初期,政府重视管理和加强海外贸易。   
知识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高考总复习
3
(3)表现
①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②西汉: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
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