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 MB
  • 2023-05-06 12:52:02 发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新人教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高考总复习
1
第 24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一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原因
(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
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
时期 变化 特点
戊戌变法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后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
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城市变化大,农
村变化小近代社
会生活变迁的特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
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
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核心论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具有新旧杂陈、东西冲突碰撞的特点。   
知识点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 50~70年代)
(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

高考总复习
2
衣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食 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社会风尚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
风尚逐步形成
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
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知识点三 交通工具的进步
1.铁路
(1)19世纪 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4)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1)19世纪 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
(3)20世纪 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
(1)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近代交通业的特点
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
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
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

高考总复习
3
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核心论点:近代中国交通业落伍于西方,且受西方列强的控制。   
知识点四  通讯工具的进步
1.表现
(1)有线电报:19世纪 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
(3)电话
①19世纪 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 2003 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
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4)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2.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知识点五  报刊业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从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分别利用《时务报》《民报》
《新青年》宣传新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等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