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 MB
- 2023-05-06 12:44: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高考总复习
1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
设模式。
线索一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新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
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会主
义制度基本确立。
线索二 曲折发展
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 20年。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左”倾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巨大损失。
线索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
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融入全球
化潮流,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线索四 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近代以来
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
(2)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
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
高考总复习
2
加丰富多彩。
第 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
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年底)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
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
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
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高考总复习
3
的总路线。
(2)“大跃进”: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高速度。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
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
律和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3.政策调整
(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民经济出
现复苏。
(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对人民公社体制的评价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有效的针对农村社会的治理方
式,“它单靠人力就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全国建起了上万座水库、几千座小型水电站、
几百英里的铁路线,在大江大河上建起了一座座桥梁,开拓隧道,修筑马路,开发了更多的
矿藏,灌溉了更多的土地……”但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只是一种国家财政不
负担的、靠集体自己养活自己的、一切听命于国家计划的劳动组...
1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
设模式。
线索一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新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
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会主
义制度基本确立。
线索二 曲折发展
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 20年。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左”倾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巨大损失。
线索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
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融入全球
化潮流,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线索四 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近代以来
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
(2)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
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
高考总复习
2
加丰富多彩。
第 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
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年底)
(1)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
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
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
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高考总复习
3
的总路线。
(2)“大跃进”: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高速度。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
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
律和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3.政策调整
(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民经济出
现复苏。
(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对人民公社体制的评价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有效的针对农村社会的治理方
式,“它单靠人力就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全国建起了上万座水库、几千座小型水电站、
几百英里的铁路线,在大江大河上建起了一座座桥梁,开拓隧道,修筑马路,开发了更多的
矿藏,灌溉了更多的土地……”但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只是一种国家财政不
负担的、靠集体自己养活自己的、一切听命于国家计划的劳动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