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4.50 KB
  • 2023-05-06 12:16:02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22 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
道路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
新道路的意义。
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及其政治、经济、军事统
治,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历程,
理解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的必要性,认识其对中国
革命的意义。
3.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意
义,认识长征精神的价值。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宁汉合流”Error!
2.南京国民政府北伐
(1)时间:05 1928 年。
(2)讨伐对象:06 张作霖。
(3)过程Error!
(4)结果:1928 年底,10 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
11

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12 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1)进一步发展
①原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13 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14 国货行动,为民族工

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②发展:原有的15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继续发展;新兴部门如
16
化学、橡胶、
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受压迫严重
17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18
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
豪夺的重要工具。
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中认识到掌握01 武装力量的重
要性,决定用02 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三 红军长征
1.背景
(1)国民党的“围剿”
1930 年 10 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以中央根据地为重点的各革命根据地发动
大规模的“围剿”。到 1933 年 3 月,红军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
(2)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由于01 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
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
(1)开始长征:02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
背景
“左”倾错误领导人犯了退却中的03 逃跑主义错误。中央红军在突破国民
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后,从 8 万余人锐减到 3 万余人;1935 年 1 月,红
军攻克04 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时间 05 1935 年 1 月
主题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内容 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影响
(1)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06 王稼祥组成的 3 人小组,负责全面军事
行动。
(2)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07 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领导
地位,在极其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遵义会议后的胜利进军
遵义会议后
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声东击
西,四渡赤水,使敌军疲于奔命
巧渡08 金沙江后
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
决定意义的胜利。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越草地
1935 年 10 月 到达陕北09 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 年 10 月 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10 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
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名词解释] 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指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洋务经济是中国

官僚资本的雏形。官僚资本主要指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的
资本。
[思考探究 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有哪些促进因素?
金版点拨:
政府
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
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
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
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了
民族工业发展
民族
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
力量源泉
经营
管理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不断革新、合理经营策略,也是促进其发展
的因素
[思考探究 2] 你认为八七会议有何意义?
金版点拨:(1)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