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7.50 KB
- 2023-05-06 12:12: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
革命兴起
第 21 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
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
用。
1.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简述五四爱国
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运动的特点,
并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成立的
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
命的影响。
3.了解国共合作的史实,认识国民革命
的历史作用。
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01 巴黎和会,中国正义要求遭拒。
①巴黎和会时间:02 1919 年 1 月。
②中国参加会议身份:一战03 战胜国。
③中国正义要求: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
④会议决定:拒绝中国要求,决定将德国在04 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
05
日本。
(2)经过
阶段 时间 中心城市 特点 形式
第一阶段
1919 年
5 月 4 日起
06
北京 青年学生走在
运动的前列
游行示威,外争国权,
内除07 国贼
第二阶段
1919 年
6 月 5 日起
08
上海
09
工人阶级
登上政治舞台
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
(3)结果:北京政府10 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
11
拒绝在和
约上签字。
(4)评价
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以12 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
民群众参加;彻底13 反帝反封建
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为拯救14 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
聚民族力量而掀起
性质
伟大15 思想启蒙运动 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
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
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16 思想上干部
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
造了条件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1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意义
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18
里程碑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时间 俄国19 十月革命后,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心 20 北京和上海
发表文章
1919 年,李大钊发表《21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
1920 年 3 月,22 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社团
同年 5 月,23 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方
式
翻译著作
从日本留学回国的24 李达、
25
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
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Error!
2.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03 1921 年 7 月 23 日。
(2)地点:先在04 上海,后由于法租界巡捕突然搜查会场,转移到浙江
05
嘉兴
南湖一艘游船上。
(3)出席会议的代表:除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13 名代表外,还有共产国际
代表。
(4)内容:通过了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
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陈独秀任书记。
3.意义
(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06 光明和
07
希望。
(2)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领导力量和08 正确前进方向。
(3)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09 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革命面
貌焕然一新。
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思考探究 1] 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吗?
金版点拨:不是。其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即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思考探究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最主要的含义是什么?
金版点拨:无产阶级领导。
[思维导图]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思考探究 3] 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金版点拨:(1)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
(2)国共两党合作。
(3)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
(4)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易混易错] 国民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
基础,因而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思考探究 4]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金版点拨:(1)...
革命兴起
第 21 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
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
用。
1.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简述五四爱国
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运动的特点,
并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成立的
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
命的影响。
3.了解国共合作的史实,认识国民革命
的历史作用。
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01 巴黎和会,中国正义要求遭拒。
①巴黎和会时间:02 1919 年 1 月。
②中国参加会议身份:一战03 战胜国。
③中国正义要求: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
④会议决定:拒绝中国要求,决定将德国在04 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
05
日本。
(2)经过
阶段 时间 中心城市 特点 形式
第一阶段
1919 年
5 月 4 日起
06
北京 青年学生走在
运动的前列
游行示威,外争国权,
内除07 国贼
第二阶段
1919 年
6 月 5 日起
08
上海
09
工人阶级
登上政治舞台
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
(3)结果:北京政府10 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
11
拒绝在和
约上签字。
(4)评价
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以12 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
民群众参加;彻底13 反帝反封建
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为拯救14 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
聚民族力量而掀起
性质
伟大15 思想启蒙运动 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
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
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16 思想上干部
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
造了条件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1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意义
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18
里程碑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时间 俄国19 十月革命后,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心 20 北京和上海
发表文章
1919 年,李大钊发表《21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
1920 年 3 月,22 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组织社团
同年 5 月,23 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方
式
翻译著作
从日本留学回国的24 李达、
25
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
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Error!
2.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03 1921 年 7 月 23 日。
(2)地点:先在04 上海,后由于法租界巡捕突然搜查会场,转移到浙江
05
嘉兴
南湖一艘游船上。
(3)出席会议的代表:除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13 名代表外,还有共产国际
代表。
(4)内容:通过了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
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陈独秀任书记。
3.意义
(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06 光明和
07
希望。
(2)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领导力量和08 正确前进方向。
(3)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09 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革命面
貌焕然一新。
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思考探究 1] 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吗?
金版点拨:不是。其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即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思考探究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最主要的含义是什么?
金版点拨:无产阶级领导。
[思维导图]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思考探究 3] 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金版点拨:(1)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
(2)国共两党合作。
(3)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
(4)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易混易错] 国民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
基础,因而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思考探究 4]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金版点拨:(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