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1.50 KB
  • 2023-05-06 10:56:02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
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
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
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及铁器牛耕的
使用,都江堰、郑国渠的兴修,工商业的发展,
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涵养唯物史
观。
2.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
展的影响。
3.知道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
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主张;探讨百家争鸣的原因
和影响;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古代先贤的
智慧。
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原因: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
确立01 霸主地位。
(2)概况
①“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02 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
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②“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
三家03 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③“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04 燕、韩、赵、魏、
05
秦七个
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3)影响
①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②周王室也在公元前 256 年被秦国吞并。
2.华夏认同和民族交融
(1)华夏认同: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
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民族交融:进入战国之后,内迁06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
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01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02
牛耕得到推广,水利灌溉工程大量兴修。
如:03 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工商业:农业进步推动工商业繁荣。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04 货币广泛流
通,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05 中心城市和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
2.商鞅变法
(1)原因:①社会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兴起,他们要求获取政权。②战国时期
兼并战争剧烈,为了06 富国强兵。
(2)开始时间:前 356 年。
(3)内容:07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08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
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09 废井田,开阡陌”;在民间实行
10
什伍连坐,互相
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11 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4)结局:商鞅被杀,但变法措施深入人心。
(5)意义: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
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12 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 孔子和老子
人物 历史地位 时代背景 治国主张 其他贡献
孔子
01
儒家学派
创始人
核心:“仁”,主
张统治者“04 为
政以德”;主张恢
复周礼,但承认
制度可随时代变
化改良
教育上:创办05 私学,主
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
垄断教育的局面。
文化上:整理《诗》《书》
《礼》《易》《春秋》,主要
思想和言论被弟子收录在
《06 论语》中
老子
02
道家
学派创
始人
春秋时期
03
礼崩乐
坏,社会
动荡
在政治上主张顺
其自然,07 无为
而治,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08 道”是万
物的本原;朴素的09 辩证
法思想,揭示事物存在互
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
统一的矛盾。
著作《10 老子》,又称《道
德经》
四 百家争鸣
1.社会背景
(1)01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2)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02 士阶层崛起。
(3)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百家争鸣局面
(1)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03 仁政”。荀子认
为人性恶,主张04 隆礼重法。
(2)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3)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05 相
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4)墨家:代表06 下层平民利益。墨家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
攻”,还提出了“07 尚贤”的政治主张。
(5)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法家代表08 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