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7.00 KB
- 2023-05-06 09:40:01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1 -
第 21 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在挫败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干涉中,开始探索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是在落后的俄
国找到了一条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主要集中在新经济政策的
考查上,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仍将是关注的重点。“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对苏联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
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工业化建设的方针及成就、农业集体化
中的问题及弊端。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农业集体化的局限、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仍需重点关注。斯大林模式进一步固定化且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这三次改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赫鲁晓夫农业
及工业改革的措施、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
要求来看,赫鲁晓夫改革的举措及影响、对二战后苏联改革的认识仍将是关注的重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 2 -
2.内容
(1)农业:实行1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
4.特点:兼有“战时”和“2共产主义”特色。
5.评价(作用)
(1)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
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4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
①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
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5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6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评价(作用)
(1)经济
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
(1)工业化之路
①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7重工业。
②成就:通过两个8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
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③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9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 3 -
③影响:为10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特征
(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11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
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实行1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
3.影响
(1)经济
①斯大林体制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13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政治
①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②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
四、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
第 21 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在挫败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干涉中,开始探索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是在落后的俄
国找到了一条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主要集中在新经济政策的
考查上,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仍将是关注的重点。“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对苏联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
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工业化建设的方针及成就、农业集体化
中的问题及弊端。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苏联工业化的成就、农业集体化的局限、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仍需重点关注。斯大林模式进一步固定化且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这三次改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赫鲁晓夫农业
及工业改革的措施、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
要求来看,赫鲁晓夫改革的举措及影响、对二战后苏联改革的认识仍将是关注的重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
- 2 -
2.内容
(1)农业:实行1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
4.特点:兼有“战时”和“2共产主义”特色。
5.评价(作用)
(1)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消极影响
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②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固定的4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
①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
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5国家资本主义。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6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评价(作用)
(1)经济
①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2)政治: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
(1)工业化之路
①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7重工业。
②成就:通过两个8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
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③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9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 3 -
③影响:为10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特征
(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11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
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实行1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
3.影响
(1)经济
①斯大林体制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13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政治
①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②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
四、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