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7.50 KB
- 2023-05-06 08:04: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1 -
第 21 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按时序梳理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期间
的政治建设成就,把握我国政治体系的基本
框架。(时空观念)
2.以相关史料为依据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史料实证)
3.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以民
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
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家国
情怀)
一、开国大典
1.新中国成立
(1)筹备:新政协
①召开:1949 年 9 月 21 日在北平召开。
②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成立。
(3)意义
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②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 2 -
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新政权特色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通过:1954 年 9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
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
础。
④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法制的完善
(1)背景:1956 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
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2)表现:1956 年的中共“八大”
①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法
律。
②规定人民的民主权利应该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一届人大
(1)表现: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3 -
(2)内容
①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长。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②通过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③审议报告:审议了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④召开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
(3)意义
①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发展——二、三届人大
(1)召开:1959 年和 1964 年,二届和三届人大分别召开。
(2)内容: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
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形式:政治协商。
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4.作用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政治协商会议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它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而是人民民主统
一战线的组织,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但不具有决策权力,其通过的文件不是法
律。
- 4 -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背景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
2.基本内容
(1)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
(2)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 1954 年宪法。
4.实施
形成了...
第 21 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按时序梳理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期间
的政治建设成就,把握我国政治体系的基本
框架。(时空观念)
2.以相关史料为依据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史料实证)
3.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以民
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
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家国
情怀)
一、开国大典
1.新中国成立
(1)筹备:新政协
①召开:1949 年 9 月 21 日在北平召开。
②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成立。
(3)意义
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②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 2 -
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新政权特色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通过:1954 年 9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
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
础。
④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法制的完善
(1)背景:1956 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
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2)表现:1956 年的中共“八大”
①指出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法
律。
②规定人民的民主权利应该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一届人大
(1)表现: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3 -
(2)内容
①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长。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②通过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③审议报告:审议了周恩来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④召开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多项决议和一项法律。
(3)意义
①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发展——二、三届人大
(1)召开:1959 年和 1964 年,二届和三届人大分别召开。
(2)内容: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
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形式:政治协商。
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4.作用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政治协商会议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它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而是人民民主统
一战线的组织,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但不具有决策权力,其通过的文件不是法
律。
- 4 -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施背景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
2.基本内容
(1)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
(2)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 1954 年宪法。
4.实施
形成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