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7.50 KB
- 2023-05-06 07:56:01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1 -
第 20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
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
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
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
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
历史地位。
1.梳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把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历史分期。(时空
观念)
2.运用唯物史观理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有
其独特的原因和相对的条件,包括客观的
和主观的条件。(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说明国共两党“合则
两利,分则两伤”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
的道理。(史料实证)
4.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
柏坡精神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
民近百年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第一
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血了中国的百年耻
辱。(家国情怀)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历史条件
(1)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
(2)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分
别创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4)国际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2.诞生——中共“一大”
- 2 -
(1)召开:1921 年 7 月 23 日,在上海法租界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移至浙江
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2)内容
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
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②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3)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
工人阶级政党。
3.中共“二大”:1922 年召开,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4.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1922 年。
(2)机构: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3)概况: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终点。
(4)教训:这次高潮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
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方面:1922 年 6 月,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1923
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②孙中山方面: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2)实现: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
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意义: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2.国民革命
(1)兴起:1925 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建国民革命军。
(2)高潮:1926 年 7 月出师北伐,目标是直系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张作霖。
(3)结果: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打败了张作霖。
(4)失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与中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背叛了革
- 3 -
命。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
变,国共合作破裂。
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革命最终失败。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
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
(1)概况: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等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
(2)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 年 8 月,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
针。
3.开辟革命道路:1927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
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改革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
第 20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
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
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
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
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
历史地位。
1.梳理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把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历史分期。(时空
观念)
2.运用唯物史观理解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有
其独特的原因和相对的条件,包括客观的
和主观的条件。(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说明国共两党“合则
两利,分则两伤”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
的道理。(史料实证)
4.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
柏坡精神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
民近百年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第一
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血了中国的百年耻
辱。(家国情怀)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历史条件
(1)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
(2)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分
别创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4)国际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2.诞生——中共“一大”
- 2 -
(1)召开:1921 年 7 月 23 日,在上海法租界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移至浙江
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2)内容
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
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②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3)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
工人阶级政党。
3.中共“二大”:1922 年召开,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4.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1922 年。
(2)机构: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3)概况: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终点。
(4)教训:这次高潮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
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方面:1922 年 6 月,提出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1923
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②孙中山方面: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2)实现: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
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意义:在国共两党推动下,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2.国民革命
(1)兴起:1925 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建国民革命军。
(2)高潮:1926 年 7 月出师北伐,目标是直系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张作霖。
(3)结果: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打败了张作霖。
(4)失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与中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背叛了革
- 3 -
命。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
变,国共合作破裂。
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革命最终失败。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
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
(1)概况: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等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
(2)意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 年 8 月,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
针。
3.开辟革命道路:1927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
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改革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