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50 KB
- 2023-05-06 06:44: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1 -
第 4 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
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1.构建汉至北宋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汉
武帝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时空观念)
2.运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宋
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明清专制皇权空
前强化的影响。(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理解明清时期专制
皇权逐渐达到顶峰。(史料实证)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代
(1)背景:七国之乱。
①历史原因:汉初,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②直接原因:公元前 154 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王国的
封地,引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景帝武力平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推恩令”≠废除封国
“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宋代
- 2 -
(1)背景:唐朝中叶“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又经历
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人民生活困苦。
(2)概况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内容
“三衙”统领禁军,发
兵权归枢密院
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
任州郡长官,下设通判
监督
中央掌握各州郡的大部
分财赋
作用
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分
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
权
防止地方拥兵作乱
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
质基础,维护国家统一
和社会安定
(3)评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是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
机。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代
(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
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拥有“票拟”权。
明代“内阁制”不是“宰相制”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
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2.清代:设军机处。
(1)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职权
- 3 -
①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
②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3)评价: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
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的特点
(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奏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
易受外界干扰。
(3)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
人。
三、唐至清君主专制强化的认识
1.自唐宋以来,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
2.专制皇权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3.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斗争
- 4 -
1.汉代地方政治制度
史料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
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
矣。”
——《汉书·主父偃传》
[解读] 注意史料中画线内容“必稍自削弱矣”意指就算不削藩他们的势力也
会渐渐变弱。
[思考] 史料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手段上有何特点?产生
了什么结果?
提示:特点:采取“推恩令”,是一种渐进的、缓和的方法。
结果:达到了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史料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
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解读] 注意史料中以“收了”为标志的并列句,从军事、行政、财政三方面
总结出具体措施。
[思考] 史料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
法?
提示:措施:在军事上,收回将领的兵权...
第 4 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
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
会发展的影响。
1.构建汉至北宋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汉
武帝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时空观念)
2.运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宋
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明清专制皇权空
前强化的影响。(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理解明清时期专制
皇权逐渐达到顶峰。(史料实证)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代
(1)背景:七国之乱。
①历史原因:汉初,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②直接原因:公元前 154 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王国的
封地,引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景帝武力平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推恩令”≠废除封国
“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宋代
- 2 -
(1)背景:唐朝中叶“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又经历
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人民生活困苦。
(2)概况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内容
“三衙”统领禁军,发
兵权归枢密院
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
任州郡长官,下设通判
监督
中央掌握各州郡的大部
分财赋
作用
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分
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
权
防止地方拥兵作乱
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
质基础,维护国家统一
和社会安定
(3)评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是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
机。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代
(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
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拥有“票拟”权。
明代“内阁制”不是“宰相制”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
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2.清代:设军机处。
(1)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职权
- 3 -
①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
②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3)评价: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
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的特点
(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奏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
易受外界干扰。
(3)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
人。
三、唐至清君主专制强化的认识
1.自唐宋以来,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
2.专制皇权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3.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斗争
- 4 -
1.汉代地方政治制度
史料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
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
矣。”
——《汉书·主父偃传》
[解读] 注意史料中画线内容“必稍自削弱矣”意指就算不削藩他们的势力也
会渐渐变弱。
[思考] 史料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手段上有何特点?产生
了什么结果?
提示:特点:采取“推恩令”,是一种渐进的、缓和的方法。
结果:达到了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史料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
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解读] 注意史料中以“收了”为标志的并列句,从军事、行政、财政三方面
总结出具体措施。
[思考] 史料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
法?
提示:措施:在军事上,收回将领的兵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