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1.50 KB
- 2023-05-06 06:40: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1 -
第 3 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
度演变的史实。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特点。
1.运用时序梳理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
(时空观念)
2.运用继承与发展的原理认识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
变。(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
体现。(史料实证)
4.从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的实施中,认识当今应当
如何加强廉政建设和保障民主机制。(家国情怀)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时间: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隋唐时期。
(2)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
(3)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
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4)作用: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
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 2 -
2.演变
(1)宋代:三省长官基本不参政,另设“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军政归枢密
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其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
(2)元代: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3.评价: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
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选官制度
1.秦汉时期
(1)秦和汉初:基本沿袭战国时期确立的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①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
向社会征聘人才。
②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
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2.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
(1)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社会需
要。
(2)过程
①隋文帝时设不同科目推举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
正式形成。
②唐代不断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
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 3 -
③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效率。
(2)确立:秦汉。秦朝设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
(3)顶峰:明清。在中央设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按察使司。
(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
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
(2)监察制度的作用: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
2.谏议制度
(1)目的: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2)隋唐:三省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3)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4)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
3.评价
(1)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
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现象。
四、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表现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2)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3)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 4 -
2.特点: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需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反映了
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汉代中外朝制度
史料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
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
[解读] 史料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意思,句号前说的是制度,句号后是对句号
前制度的解释。
[思考] 史料体现了汉代中央官制的哪些变化?实质是什么?
提示:变化: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实质:加强皇权。
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枢...
第 3 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
度演变的史实。
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特点。
1.运用时序梳理中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
(时空观念)
2.运用继承与发展的原理认识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
变。(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
体现。(史料实证)
4.从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的实施中,认识当今应当
如何加强廉政建设和保障民主机制。(家国情怀)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1)时间: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于隋唐时期。
(2)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
(3)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
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4)作用: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
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 2 -
2.演变
(1)宋代:三省长官基本不参政,另设“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军政归枢密
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其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
(2)元代: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3.评价: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
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选官制度
1.秦汉时期
(1)秦和汉初:基本沿袭战国时期确立的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①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
向社会征聘人才。
②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
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2.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
(1)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社会需
要。
(2)过程
①隋文帝时设不同科目推举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
正式形成。
②唐代不断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
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 3 -
③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
(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效率。
(2)确立:秦汉。秦朝设御史大夫,汉武帝时设刺史。
(3)顶峰:明清。在中央设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按察使司。
(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
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
(2)监察制度的作用: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
2.谏议制度
(1)目的: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2)隋唐:三省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3)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4)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
3.评价
(1)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
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现象。
四、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表现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2)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3)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 4 -
2.特点: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需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反映了
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汉代中外朝制度
史料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
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
[解读] 史料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意思,句号前说的是制度,句号后是对句号
前制度的解释。
[思考] 史料体现了汉代中央官制的哪些变化?实质是什么?
提示:变化: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实质:加强皇权。
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