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7 MB
- 2023-05-06 04:08: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促使中国社会生活发
生了重大变化。
线索一 改革开放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
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1949~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
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
折和失误。
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年),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
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二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
调整生产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中
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目的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目的是通过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以此推进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转变: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尊重经济
发展的客观规律,转变发展观念。
第 28 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国民经济恢复:1952 年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1953 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
张。
(3)借鉴苏联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施: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成就
(1)到 1957 年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方式
(1)对农业的改造:1953 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 年,全国掀
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对手工业的改造:1953 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6 年,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4.结果
(1)1956 年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
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20 世纪 50 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
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
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
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核心论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是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历史上工业基础薄弱、
朝鲜战争的影响、巩固政权与国防建设的需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就
1.1956 年中共八大
(1)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
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要集中精力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历史意义:在中共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八字”方针
(1)提出: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
济。
(2)意义:到 1962 年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1.1958 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1958 年,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
生了重大变化。
线索一 改革开放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
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1949~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
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
折和失误。
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年),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
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二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
调整生产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中
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目的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目的是通过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以此推进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转变: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尊重经济
发展的客观规律,转变发展观念。
第 28 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国民经济恢复:1952 年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1953 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
张。
(3)借鉴苏联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施: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成就
(1)到 1957 年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方式
(1)对农业的改造:1953 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 年,全国掀
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对手工业的改造:1953 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6 年,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4.结果
(1)1956 年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
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20 世纪 50 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
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
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
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核心论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是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历史上工业基础薄弱、
朝鲜战争的影响、巩固政权与国防建设的需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就
1.1956 年中共八大
(1)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
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要集中精力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历史意义:在中共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八字”方针
(1)提出: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
济。
(2)意义:到 1962 年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1.1958 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1958 年,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