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1 MB
  • 2023-05-06 04:00:02 发布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史第26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学案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本单元主要阐述 20 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和以苏联为代
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在调整中创新,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
供了有益借鉴。
线索一 两种经济模式的形成

20 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单纯依靠市场调节经济;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0 世纪 30 年代,苏
联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
线索二 两种经济模式的调整
20 世纪 30 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
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未突破苏联模式
的束缚,以失败告终。
线索三 两种经济模式的新变化
20 世纪 70 年代面对经济“滞胀”,西方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视科技的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迎来“新经济时代”。苏联解体证明苏联模式的失败。
第 26 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前期是“一切为了前线”;后期是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
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二、新经济政策
1.实行:1921 年 3 月。
2.措施
(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
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3.意义: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受到广大工人和农
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过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新经济政
策。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特征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
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消极:这一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
被称为“苏联模式”,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化,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原有体制的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背景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造
成混乱局面
经济衰退,社会经济
陷入危机边缘


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
生产,开展大规模种
植玉米运动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
主权,提高农产品价





扩大地方和企业权限,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
意用价值规律扩大企
业经营自主权
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
性变革,后经济改革
陷入困境,重点转向
政治体制改革
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
统观念的束缚,有一
定成效,但没有从根
本上破除斯大林体制,
改革失败
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
上获得发展,军事实
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
强。但没有从根本上
改变斯大林体制,改
革陷于停滞
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
措施,改革阻力重重。
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
义的方向,导致 1991
年苏联解体

对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认识
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农民
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时期农业
的发展主要是靠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