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4 MB
- 2023-05-06 03:56:02 发布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第 20 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商业的发展
1.商朝产生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往来密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4.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
5.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在流
通中广泛使用,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二、城市的繁荣
自周
秦迄
唐代
①商业的发展: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
市长管理,市与民居隔开
②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城市布局:唐都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历代城
市发展
特征
宋代
①商业的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还出现了夜市、晓市和草
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②城市职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新型城市崛起
①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②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明朝对外交流
明朝初期的皇帝并没有急于赶走在中国居住的大量外国人,而是允许外国商人在受到严
密监管的港口城市泉州和广州从事贸易活动,在那里他们用珍珠、宝石、香料、棉织品以及
玳瑁壳、兽皮之类的异国产品,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手工产品,明朝初期还展示了宋朝
时期建立的强大的中国海军,允许中国的商人参与在日本和东南亚的海外贸易。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核心论点:明初实行开明的对外开放的政策,允许外国商人和中国商人在有限的范围内
做生意。
三、重农抑商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
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表现
(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出现。
(2)西汉时期: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4)明清时期: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3.影响: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业和商业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受到
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
土地。
——康晶晶、张增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再析——以西汉为例》
核心论点:农业与商业争夺劳动力是“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重要因素。
四、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
和推广;广泛植棉。
2.手工业: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
(1)商品流通扩大,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4.综合国力: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五、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产生:明中叶以后,以自由雇佣劳动力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出现。
2.地位:只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发育缓慢。
3.迟滞因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仍居主导地位;官府的沉重剥削;明清
帝国的专制统治;“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
变革。
六、近代前夜的危机
1.西方崛起: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2.中国落伍: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固守重本抑末,压制工商业,
厉行文化专制。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已大体定局。
【轻巧识记】
1.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信息提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功能等
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2.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
一、商业的发展
1.商朝产生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往来密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4.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
5.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在流
通中广泛使用,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二、城市的繁荣
自周
秦迄
唐代
①商业的发展: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
市长管理,市与民居隔开
②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城市布局:唐都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历代城
市发展
特征
宋代
①商业的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还出现了夜市、晓市和草
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②城市职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新型城市崛起
①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②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明朝对外交流
明朝初期的皇帝并没有急于赶走在中国居住的大量外国人,而是允许外国商人在受到严
密监管的港口城市泉州和广州从事贸易活动,在那里他们用珍珠、宝石、香料、棉织品以及
玳瑁壳、兽皮之类的异国产品,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手工产品,明朝初期还展示了宋朝
时期建立的强大的中国海军,允许中国的商人参与在日本和东南亚的海外贸易。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核心论点:明初实行开明的对外开放的政策,允许外国商人和中国商人在有限的范围内
做生意。
三、重农抑商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
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表现
(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出现。
(2)西汉时期: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如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4)明清时期: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3.影响: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业和商业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受到
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
土地。
——康晶晶、张增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再析——以西汉为例》
核心论点:农业与商业争夺劳动力是“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重要因素。
四、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
和推广;广泛植棉。
2.手工业: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
(1)商品流通扩大,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4.综合国力: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五、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产生:明中叶以后,以自由雇佣劳动力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出现。
2.地位:只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发育缓慢。
3.迟滞因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仍居主导地位;官府的沉重剥削;明清
帝国的专制统治;“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
变革。
六、近代前夜的危机
1.西方崛起: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2.中国落伍: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固守重本抑末,压制工商业,
厉行文化专制。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已大体定局。
【轻巧识记】
1.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信息提取: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功能等
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2.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5 分享真快乐》 部编版 (1)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三单元《12 干点家务活》 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8 大自然,谢谢您》人教部编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第二单元《5 风儿轻轻吹》人教部编版
- 第四单元 让生活多一些绿色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单元测试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学设计